黎培敬墓残碑,晚清大员在株洲的历史印痕 郭亮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黎培敬墓御碑亭铭文砖拓本(鲁新民拓印)

    黎培敬墓御碑亭铭文砖拓本(鲁新民拓印)

    碑刻里的株洲

    天元区三门镇月福村黑瓦屋组,位于镇治中心西北8公里处,北与雷打石镇接壤,西则与湘潭县谭家山镇打隔壁,春日融融下行走其间,但见屋舍俨然,绿荫成列,屋前屋后,或则鱼塘菜圃,或则丰壤良田,阡陌纵横间,好一派和美恬静的江南田园风光。

    鲜为人知的是,百余年前,和美恬静的田园风光之下竟长眠着当年湘潭出的一位大人物,即清末出任贵州巡抚和江苏巡抚的黎培敬,尽管因时光淘换,墓葬早不复当日的气派庄严,但与墓葬相关的一些残碑断碣仍散落在当地田间地头或居民家中,石碑的材质做工及残存的文字碎片无不彰显着墓主煊赫的身份地位,更令大多数世居其间的村民不知晓的是,脚下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之命名,亦与长眠在地底下的这位临县大人物息息相关。

    黎培敬其人

    黎培敬,字开固,又字开周,号简堂,清道光六年(1826年)生于湘潭县皋山黎家湾(今属谭家山镇),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乡试中举,咸丰十年(1860年)会试取二甲第一名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以编修充国史馆协修职。同治三年(1864年),38岁的黎培敬以翰林院编修身份外放,提督贵州学政,开启了其传奇跌宕的精彩人生。

    在贵州,他首先遇到的难题便是,怎么去上任。其时贵州正闹“苗变”——因不满清朝统治者和汉族地主的剥削与压迫,咸丰五年(1855年)春,贵州东部台拱厅(今台江)苗民要求减免新加的赋税,遭清政府拒绝,被激怒的苗民索性要求官府永免征收,并起来将汉族地主占有的田宅分给贫苦苗民,地主则企图组织团练实行镇压。苗民忍无可忍,于4月在台拱西部举行起义,迅速席卷贵州全境,并波及邻近的川、湘、滇等苗族聚居区,历时十八年才告平息。乱兵遍境,出入省垣贵阳的交通要道也多不太平,黎培敬便找到时为云南布政使的湘军宿将刘岳昭,借得数十精兵,一路护送来到贵阳治所就任。

    提督学政,顾名思义,乃是主管一省文教之事,科举时代当以组织县、乡试为国家选拔人才最为重要,而贵州一地则因“苗变”事,已多年未举行县、乡试。黎培敬一到任,即着手恢复,先开贵阳府岁试,并补行前任科试,录取生员600余人。在黎培敬看来,苗民起事多因缺少教育,军事不利亦因士气不伸故,保境安民,首在补行岁、科之试。在补行贵阳府的岁、科试后,黎培敬带着自湖南老乡刘岳昭那里借来的数十精兵,“出入寇氛,按试州县”,前后跋涉三年,贵州各府县几乎遍历,补行岁、科试各八届,录取文武生员数千人,时有“黎八届”之称。不特如此,在贵州学政任上,黎培敬率先恢复省垣贵山、正习、正本三所书院的膏火费,按月课考,又设养正义学一所,为有志向学的贫寒子弟提供免费的受教育机会,《清史稿》称“贵州士民始复知文教”事即本此也。

    三年考评期满,同治六年(1867年),在京的太常寺卿石赞清举荐黎培敬以学政之任兼署贵州布政使,其时,苗民起义军首领潘名桀守龙里,黔军久攻不下,黎培敬以该城仓廪充实,若不夺回,恐有资敌使敌坐大之嫌,乃请提督统兵出战,第二年,清军攻占龙里,并进陷贵定,酋首潘名桀远遁,苗军声势大减,“黔军克捷自此始”。消息传到朝中,黎培敬受清廷传谕嘉奖,并实授布政使职。此后,挟黔军初胜之视,东平都匀,北定开阳、修文,数年之间,境内全告平定,黎培敬也因此于光绪元年(1875年)擢贵州巡抚,成为封疆大吏一员。

    光绪五年(1879年),因奏请解除前云贵总督贺长龄处分并赐谥立祠事,以私同乡罪降三级调用,遂罢归,未几起复四川按察使,任内勤事尽职,半年结案800余件,四川司法为之一新,时任四川总督丁宝桢屡次疏荐,次年即擢漕运总督。漕运总督向为闲职,俸禄丰厚,过手的钱也不少,黎培敬洁身自好,公费所余,“以之修驿馆,建兵房,增书院餐钱,兴释奠礼器,官煤、利济诸局亦赓续告成,人无敢干以私”。

    光绪七年(1881年),黎培敬调任江苏巡抚,未到任而风疾病发,乃告归回长沙就医,次年卒于长沙,清庭赐谥文肃,并予贵阳、清江浦建祠以祀,后人集其遗作,有《黎文肃公全书》传世。

    地名里的遗迹

    黎培敬病故后,鉴于当地有“慎葬坟”之俗,其墓茔没有落在生养他的皋山黎家湾,而是由家人在咨询堪舆先生的意见后,改而将隔老家数十里远的三门镇西北的这方青绿山水为最终的归葬之地。

    黎培敬的墓茔由其子黎承礼全程监修,从选址到安葬,再到修建神道,安厝翁仲石兽,无不精细讲究,以契合墓主二品大员的身份,乃至修了十年始得完工。在相关史志资料和当地老人故老相传的回忆中,这处身处乡野间的墓茔异常气派豪华——起首是一古朴古色的石制凉亭,中有皇帝御赐的褒奖诰书碑刻,号为御碑亭,2017年曾在墓地附近发现一块刻有“御碑亭砖”并“光绪十八年造”字样的石砖,这证明修筑此亭的石砖亦是特制专用,排场不可谓不大;之后是绵延数百米、底铺青石砖的神道,两侧分列翁仲石兽,平添庄严肃穆之氛围;神道之外不远处,更突兀地立着一幢黑瓦青墙的小院落,系守墓之人居所,当地俗以黑瓦屋称之,久之乃成当地村民小组之名;神道尽头,便是墓庐所在,墓志铭碑之外,更有社会贤达送来的挽联、祭文碑刻,湖湘文化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曾在当地一苏姓居民的屋檐水沟处发现两片青石板,拼接后可见楷体阴刻“湖广总督臣张之洞、湖南巡抚臣吴大澂、布政使臣何枢、按察使臣王廉”字样,身后之事,可谓备极哀荣。

    遗憾的是,这些极富历史文化气息的墓茔碑刻诸物,多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破四旧”运动中,尤可惜的是,光绪御赐的御碑石刻——据当地老人言为一方青石板碑——在集体化时做了修水库的坝基,余下的青砖石板之类,也多被挪作他用,偶尔自田间地头翻出几块与其地砂质岩土迥异的青石砖块,或有零星镌刻之迹,亦足以想象当日墓茔的庄严气派。

    顺带一提,黎培敬墓葬所在的三门镇月福村黑瓦屋组,其前身称株洲县三门乡石亭村黑瓦屋组,再追溯到集体化时期,则称三门人民公社石亭大队黑瓦屋生产队,石亭者,即当年安放光绪御赐御碑石刻的御碑亭,本土乡人闹不清这么些弯弯绕绕,直以石亭称之,久之便成村落之名,再加至今犹存的黑瓦屋组的村小组名,这一方如今已被沃野田园所覆盖的青绿山水,实在与长眠于此的黎培敬关系匪浅,或许,这也是当初将黎培敬安葬于此的黎氏后人没有想到的吧。

    碑名:黎培敬墓名人款残碑

    材质:青石

    规制:长75厘米,宽25厘米

    年代:清

    现状:存当地村民家中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