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任远
今天是《老字号·新故事》系列最后一期,这个系列报道也就此收尾。回顾过去七期报道,我们深入城市“血管”之中,走访了14家“株洲老字号”企业,希望通过追溯它们的脚步,倾听它们的故事,找到推动城市老字号发展的思路与线索,在探索中展望未来。
在这场特殊的旅程中,我们欣慰地看到了一座城市商业繁荣的微观景象。在城市发展历程中,有这样一批企业,它们执着于品质与服务、诚信与匠心,在波涛汹涌的市场浪潮中,以做百年企业为目标,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与使命,不为外界所扰,只为心中所念,坚持走出坚实的步伐。
它们中的部分企业已然找到连通历史与未来的出路。有些“老字号”企业因时而变,自我革新,拥抱年轻化市场,积极探索触网之路。有些企业运用技术化手段,破解过去困扰企业的商品运输、储存问题,让本土“老字号”有机会“走出去”。还有些企业改变过去讲故事的方式,走出一条非遗传承之路,用品牌带动企业发展。
也有一些企业尚处于迷茫的探索阶段。对于它们而言,许多困难依然摆在眼前,等待他们的管理者去克服、去突破。比如,如何扩产扩销,从城市一隅走向世界,从乡村走向城市;又比如,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面对外地品牌挤占空间,如何在日渐狭窄的发展道路上杀出一条血路;再比如,在全新的商业环境下,“老字号”品牌如何突破传统经营方式,实现现代化管理之路。
坚守品质,妥善保留消费者喜爱和留恋的特质,摈弃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故步自封,在适度的创新中寻求“新与旧”的平衡,老字号才可以重焕青春,在新锐的市场潮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表达。
这个过程需要企业自身不断探索尝试,也需要政府部门从身后推一把、拉一下。实用而具体的扶持政策,不仅将为“老字号”企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政策帮扶基础,同时也将激活“老字号”企业的内生动力,为企业做大做强打下基础。
“老字号”需要新人才。针对人才短板,政府部门要更加关注当代老字号掌门人、管理者、经营者的培育,并战略性培养二代、三代掌门人、继承人,以人才建设推动“老字号”品牌建设。
“老字号”需要新平台。要帮助更多老字号“出圈”,靠“单打独斗”力量太薄弱。政府部门可以借助平台搭建,打造我市老字号的集中展示窗口、特色旅游线路,支持我市进一步包装老字号产品、建设老字号展示中心、开展“老字号进博会”“老字号进社区”等形式多样的老字号促消费活动。
“老字号”需要新推手。许多“老字号”看似成熟,实则羸弱,需要政府部门给予从营商环境角度给予更多融资、推广等政策、资源支持。只有精准滴灌,方能为“老字号”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老字号”是城市品牌的集中代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老字号”复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相同路径,只有传统品牌释放新生活力的路径思考。
老字号复兴,路还很长,但我们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