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南美鱼 产自湘赣边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陈章手握鳗鱼。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肖蓉 摄

    茶陵县锡田村鳗鱼生态养殖基地。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肖蓉 摄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尹二荣 肖蓉

    通讯员/李彬芳 阳童

    4月8日,碧空如洗,在位于湘赣边罗霄山脉西麓的茶陵县秩堂镇锡田村大湖组,记者沿着山间的村道蜿蜒向上,放眼四望,满目青翠。行至半山腰,伴随着越来越大的潺潺溪水声,一排排蓝色彩钢棚跃入眼帘,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辉。

    山窝窝里为何藏着这么气派的“厂房”?原来,锡田村的好山好水,吸引了一群来自南美的“贵宾”——鳗鱼。这里正是占地1.5万平方米的鳗鱼生态养殖基地。

    好水质,鳗鱼成活率高达99%

    山涧溪水源源不断地流入鳗鱼生态养殖基地,滋养着这里近300万尾鳗鱼,彩钢棚遮挡了春日耀眼的阳光,给喜欢昼伏夜出的鳗鱼提供了昏暗的生长环境。

    当日下午3时半,棚内35个水池的诱食灯准时打开,一群群鳗鱼像听到指令一般,顺着微弱的橘黄色灯光,从水池的四面八方快速游向进食台。基地负责人陈章正和工人们一起忙碌着,开着三轮车,打着手电筒,依次投食入池。鳗鱼们蜂拥而至抢食着,激起一阵阵“噼噼啪啪”的水花声。

    “养好鳗鱼,水质最关键。”陈章介绍,2019年底,初到秩堂镇锡田村时,山涧丰沛的水量、清澈的水质让他兴奋不已。在家乡福建养了十余年鳗鱼的他,打算舍近求远,来茶陵发展鳗鱼养殖业。经过多次考察与当地协商后,他与合伙人决定投资6000万元,在这片山窝窝里建起了茶陵首个鳗鱼生态养殖基地。

    这些珍贵天然的鳗鱼苗是从南美洲进口的,经过人工淡水养殖技术,进行驯养培育。历经一年半,最初头发丝细、四五厘米长的鱼苗已长成50厘米长、500-750克重的成鱼。“在福建,我们用半海水半淡水养殖,鳗鱼成活率只有80%左右;而这里因为水质好,用淡水养,成活率高达99%,养出来的鳗鱼肉质细嫩、口感鲜甜。”目前,该基地年产鳗鱼200多吨,每吨售价10万多元,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鳗鱼运到福建加工成烤鳗后,再出口日本、韩国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

    好生态,带来产业好光景

    把珍稀的水产品,运来山窝窝里养殖,不仅让当地村民开阔了眼界,更给乡村带来了新希望。

    “鳗鱼生态养殖基地的引进,让这片地又‘活过来’了。”锡田村支部书记曾斌华回忆,这里曾经是一个小型水库,因年久失修,泥沙掩埋,荒废多年。如今鳗鱼基地建成后,土地资源盘活了,不但给村集体带来经济收入,还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在基地做事的村民陈卫星高兴地说:“以前靠山吃山,现在靠家乡的山泉水,就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月收入4500元。”

    “这里不仅山好水好,民风淳朴,营商环境也好,在这里投资创业很放心。”陈章表示,除了在招商引资时提供帮助与便利,当地政府还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管也很到位。

    产业要可持续发展,就要保护好这方青山绿水。该基地主动淘汰了锅炉加热,采用水热能、空气能等环保加热能源,并在2000多平方米的沉淀池里,种满了狐尾草等绿植,用生态隔离有效净化水质。

    锡田村因地制宜,以生态优势带来产业优势,蹚出了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之道。鳗鱼养殖的成功,让陈章看到了广阔的产业前景。两年来,他与合伙人追加投资,又在茶陵县腰潞镇、湖口镇、枣市镇选择了环境优美的3个山村,分别建设鳗鱼养殖基地。

    “等将来养殖规模扩大后,我还想在茶陵建设一个鳗鱼加工厂,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产品直接出口,新鲜的鳗鱼不必送去福建加工。”陈章信心满满地说。

    相关链接

    鳗鱼是一种外观类似长条蛇形,体表有黏液,表面很光滑的洄游性鱼类,在海水中繁殖,淡水中生长。鳗苗还未实现人工繁殖,仅靠天然捕捞,是一种非常珍稀的自然资源。其喜欢在清洁、无污染的水域栖身,是世界上最纯净的鱼种之一。

    “家住江南烟水浔,鱼虾蚶蟹遍湖阴。北来要作尝鲜客,一段鳗鱼一段金。”清朝净香居主人的《都门竹枝词》,道尽鳗鱼美味几乎冠盖鱼族。鳗鱼滋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不饱和脂肪酸、胶原蛋白,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鳗,去劳损、甚补益”。在日本的《本朝食鉴》等古籍中记载了鳗鱼在补虚、暖肠、祛风、解毒、养颜等方面的神奇食疗功效。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