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甘溪塘 刘正平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幼小时老缠着娘,要跟她去外婆家。往返五十多里地,全是羊肠小道,怀里抱着小妹、背上驮着我,咋走?娘每次都瞒着我,抱着吃奶的小妺偷偷地走了。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我长成大孩子了,可行走远路,即隔三差五地上外婆家去。

    外婆家在二十多里外的甘溪塘。一口四十余亩水面的大塘,三面靠山,一面以醴攸公路作塘堤,蓄着从山坳间潺潺流淌的甘溪里的溪水,故名甘溪塘。也是地名,泛指塘周边两三里地域的村落。

    那时县内仅有醴攸公路,最大的兴趣是去甘溪塘边看汽车。我们山沟里的人几乎足不出户,走趟外婆家就是见了大世面的人了,有资本吹牛。我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讲汽车:一个小房子大的铁匣子,下面安着四个轱辘,人坐在匣子里,它自个跑。人们从没见过汽车,简直不可思议:“不用推、也不用拉?”

    “不用推,跑得比人还快。”

    一个个惊掉了下巴,百思不得其解。小山村里只有独轮小车,一人在后面撒开双臂,两手紧握车后两根杠杆,气喘吁吁地推,汗珠子吧嗒吧嗒地往下掉;一人肩上襻着绳子,一步一咬牙地往前拉,肩胛处勒出一道深深的凹槽。

    还给他们描述圩场上的油粑,渍着厚厚的糖,油亮油亮,甜津津的。说得一个个口水长流。圩场在甘溪塘南面三里路外的一个叫网岭的山坳间,月逢四、九为圩日,一个肉案、几个卖小菜和鱼虾的地摊。肉案旁边,一个老太婆蹲在地下,支着个带把儿的小锅,炸油粑。散了圩,山坳间回归死一般的寂静,黄鼠狼、猫狸子、老鹰、毒蛇等,肆意出没。圩场西头的灌木林间,有一溜低矮的平房,原是生产大队的养猪场,已改造为网岭乡政府的住所。

    那时的醴攸公路,是一条不足六米宽的土路,过往的汽车很少,每天只有两趟往返醴陵阳山石和攸县县城的班车、和偶尔路过的货车。汽车是很难见到的稀罕物。甘溪塘里遍长荷莲,仲秋时节,红花绿叶,灿如彩虹。我们几个小伙伴沿着塘岸、也是公路,摘荷花,寻觅早熟的莲盘。掰开莲盘,挖出青嫩的莲子,和着外壳囫囵细嚼,脆生生的,甜中带苦,满口留香。听到远处隐隐地响来马达声,陡然惊喜若狂,欢呼雀跃,跟在汽车屁股后滚滚尘埃中,追呀追,弄得一身尘土。突逢暴雨,摘着荷叶当斗笠,也不失时机地追在车后。公路坑坑洼洼,一片泥泞,被溅得遍身泥浆。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产大队将甘溪塘改造为农田,以后走外婆家,少了一份情趣。公路上奔驰的国产汽车多起来,也不再大惊小怪了。

    1984年,响应国家加快城镇建设的号召,改网岭乡为网岭镇。时称之为镇,十分牵强,只不过绕着小市场已有了几栋低矮的民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人们纷纷赶来投资置业。三年后,神话般地在这块荒山野岭上建起了一纵一横两条街道。这时,我已娶妻生子,上有老下有小,种着山沟里几亩瘠地,终日忙忙碌碌的,只能混个温饱,也跃跃欲试,想在网岭圩场周边找块宅基地。好的地段早被人占去,连偏僻的位置都价格不菲,买不起,便向舅舅要了一块甘溪塘近旁的荒地,建了两间小土坯房,拟利用自家的房子,开一个路边小餐馆。八字还没一撇,就想着餐馆的命名。冥思苦想了许久,脑袋里才灵光一闪: 民以食为天,叫“食为天”吧。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囊中如洗,开餐馆本钱小,炊具部分是家里现成的,再向三个舅舅家借了一些锅、碗、瓢、盆,桌子和凳子。那时物价极低,猪肉才九毛钱一斤。几元钱买回菜,用大红纸写上“食为天餐馆”,糊在大门的门楣上,点放一挂鞭炮就开张了。

    餐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客源是106国道上的司机。老婆的厨艺比煮潲好不了多少,做出饭菜的味道虽不乍地,但很实惠。刚刚摆脱饥饿的人们囗感迟钝,能填满肚子就行,生意还勉强过得去。

    2003年,网岭镇镇政府搬迁至甘溪塘,在荒凉的山坳间盖起了办公大楼。学校、派出所、法院等许多机构,也绕着政府的办公大楼选址建房。原甘溪塘旧址上那片农田,开辟为遐迩闻名的建材市场。建材两条街,各种建筑材料应有尽有,车来人往,热闹非凡。渐渐,甘溪塘成为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08年,经专家反复考察、论证,省人民政府批准,将甘溪塘周边2048.36公顷的地域开辟为湖南网岭循环经济园。2009年,湖南远大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在循环经济园挂牌成立,几年间一跃而起,名列“中国建材企业500强”。2010年,湖南省重点项目——攸县煤电一体化工程在循环经济园区内破土动工,总投资73.73亿元,为大唐集团在湖南最大的投资项目。后相继有湖南旭日陶瓷有限公司、湖南恒盛岩棉新材料有限公司等数家大型企业落户园区。荒凉的山坳成了人们向往的热土,一座小城在甘溪塘周边山丘间拔地而起,网岭镇成为株洲市最有实力的五镇之一、湖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几十年过去了,甘溪塘这个古老的地名早已被人们遗忘,镇政府、或建材市场成了她的代名词。这块地域居镇区之北,原称北街社区。2016年,北街社区办公楼落成,重做牌匾时人们出于怀旧,报上级批准,将北街社区改称为甘溪社区。现在,唯有这栋红色小楼,常常勾起人们对甘溪塘历史的记忆。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