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轨博会上,展示从双层动车组驾驶台视角看车外场景。刘震 摄
市民参加株洲通用机场航空开放日活动。芦淞区宣传部供图
俯瞰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天元区委宣传部供图
文/ 黄谷 卜西敏 李波 姚时美
核心阅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株洲,从“共和国工业的摇篮”,到国家创新型城市,因科技而兴起,因创新而繁荣,紧盯科技创新不放松,为株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创造了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对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等共和国工业史上340多个第一。
2021年,全球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研发成功、中国首台出口欧洲双层动车组成功下线、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驶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创新发展已成为株洲这座城市的特有基因,激发出激发出“1+1>2”的效果,创造出一个个令世人惊叹的工业奇迹。
2022年,春天已经来临,科技战线正忙耕耘。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回顾过去一年丰厚收获,深入分析当前科技创新发展形势,部署2022年重点任务,着力提升发展新高度、增强核心竞争力,全面开启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新征程。
1.2021
肩负新使命 科技创新过关斩将屡创新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十四五”规划部署实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市委书记曹慧泉视察市科技局,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决扛起科技创新的新使命,让创新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全市科技系统围绕各项目标任务,创新工作方法,加强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服务,各项工作成绩显著、亮点纷呈。
【亮点1】
增强创新实力
研发投入强度领跑全省
研发投入,是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加大研发投入强度,一直是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已连续三年领跑全省,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技术合同交易额居全省前列。
县区典型:
芦淞区开展“点对点”上门科技服务,做到重点企业上门服务率100%,完成R&D经费投入22.2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36%,企业享受研发奖补经费超过1000万元。
【亮点2】
助力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获历史性突破
助力高水平创造,加快成果转化。全市2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35个项目获省科技奖,其中5个项目被授予省一等奖,7个项目被授予二等奖,时代电气刘国友获光召科技奖,为个人省级最高荣誉。在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我市取得历史性突破,2家企业独揽初创组、成长组两个方面的一等奖。国内首条8英寸车规级IGBT芯片线首批芯片、全球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正式下线,AES100涡轴航空发动机完成首飞。越摩半导体“12nm高算力人工智能芯片后道设计研发与产业化”等一批初创型成果转化项目实施效果明显。
县区典型:
石峰区大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催生了首列出口欧洲双层动车组、首台商品化混合动力改造机车等一批单项冠军产品。CR400BF-G型复兴号高寒动车突破零下40℃的极寒环境,充分展示了株洲科技力量。
【亮点3】
推动产业升级
科技项目成批入围“省重点”
突破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打破国际垄断,努力解决“卡脖子”难题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过去的一年,我市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第三代半导体两个纳入2021年全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加快推进,12个纳入省“五个100”的重大科技项目投资和研发进度均超过年度计划的130%。全年申报“揭榜挂帅”、重点研发计划等省级以上科技项目602项。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真空粉末锻造成型技术研究”进入全省首批“揭榜挂帅”重大项目,山河科技、608所等申报的“多用途轻型运输机的研制”项目获省科技重大专项立项支持,“新一代轨道交通高效驱动系统技术”等三个项目成功入选2022年湖南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
县区典型:
天元区坚持以高水平打造创新型县区为抓手,持续推进双创生态优化和产业创新升级,做强做大了一批创新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亮点4】
强化能力提升
科创平台竞相进入“国家队”
突出科技创新战略导向,全力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载体建设升级。目前,株洲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完成国资委第一批答辩评审,力争全部纳入国家首批试点,争取一家以上打造成为全国重点实验室示范标杆。积极推动“高分子材料”“高端装备电机”等领域科技创新平台进入“国家队”,为创新升级增添新的生力军。全市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619家,其中国家级52家、省级297家。
县区典型:
株洲经开区出台北斗产业人才聚集十条,加快建设北斗产业园,启动打造全国首个“直播地球”中心,为北斗产业落户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基础。醴陵市高度重视创新平台建设,共建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52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24个,入围“2021科技创新百强县总榜单”第46位。攸县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深入推进科技示范基地(园)建设,推广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有力打造了科技服务创新品牌。
【亮点5】
壮大创新主体
培育高企有量、有质、有突破
2021年,我市建立高企培育库,开展县市区全覆盖巡回培训。全年有效高企数超过900家,增幅25%。7家单位入选湖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备案及培育名单。一批省级以上的各类技术中心、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先后挂牌运行。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迈上千亿大关,达到1016.11亿元,增速22.1%。581家省研发准备金备案企业共获得省研发奖补资金8572万元,支持金额全省第二。
县区典型:
荷塘区积极推动35家企业与湖南工大等高校院所合作,有效提升了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建设水平。渌口区大力组织开展高企培育、申报、政策解读及操作实务培训,高企总数已达42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4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5%,发展态势喜人。炎陵县大力推进产品创新攻坚行动,有效发挥全康电子、欧科亿等“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协调引入亿海康、富欧科技等配套企业,创新发展模式特色凸显。
【亮点6】
营造创新生态
形成科技人才聚集高地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2021年,我市累计评选市级领军人才171名、双创精英人才32名、中国动力谷产业智库专家856人,形成推动株洲加快发展、跨越赶超的智力支撑。选派各级科技特派员331名,组建1330人的科技专家服务团,以服务产业为目标,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科技助推乡村振兴取得良好成效。充分发挥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港洽周”等平台作用,大力推进引才引智工程,2021年新办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31个,总量居全省第二,目前在库外国专家60人。
县区典型:
茶陵县引进博士14人、研究生17人充实到科技专家服务团,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科技保障。荷塘区精心组织广覆盖的“科普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获得全国科技活动周组委会表彰。
【亮点7】
扩大创新影响
各区纷纷跻身国家、省级创新发展榜单
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去年来株调研时,对株洲自主创新发展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这一年,市科技局精心编制株洲“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自创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长株潭三市科技创新合作纵深推进。株洲自创区政策覆盖范围由原来高新区扩大至各区县高新区、经开区等园区,覆盖面积增加至137.81平方公里。株洲高新区跻身全国高新区综合评价30强,攸县高新区获全省高新区创新发展绩效评价第35名,炎陵工业集中区成功升级为省级高新区,天元区获省创新型县(市)区建设专项资金支持。积极推动茶陵县、炎陵县申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打造湘赣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株洲自主创新发展成效得到国家充分肯定。
【亮点8】
加强部门联动
科技创新发展形成强大合力
众志成城,科技创新发展勇往直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乡村振兴局在科技人才引育、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周密部署,提供政策支持。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军民科技协同等重点任务,积极谋划、深度调研、大力推荐、全程参与,为全市创新品牌打造贡献了重要力量。市财政局在财政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统筹资源,多方调度,为全市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专项经费保障。市统计局加大培训和服务力度,常态化、专业化指导企业报统入统,让我市创新发展的工作成效得到充分反映。市税务局精心组织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为全市科技型企业培育提供助力。市教育局持续加强科教协同,在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双创人才服务方面积极牵线搭桥,营造了优良环境。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不断加强工作联动,有效推动了现代农业和生态环境保护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普及。市金融办努力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推动科技金融紧密融合,为企业登陆“科创板”上市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年来,全市科技战线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凸显了不少亮点,再次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彰。
2.2022站在新起点 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成就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之年,也是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决战决胜之年。全市科技工作将紧紧围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发愤图强、重振雄风,扎实抓好各项重点工作,全面提升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水平。
【重点1】
转变思维,跳出科技抓科技
坚持“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工作思路,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跳出科技抓科技,按照“一切谋划着眼一流、一切工作对表一流、一切成果追求一流”要求,奋力蹚出一条创新转型的新路。做到规定动作步步到位、自选动作丰富多彩、特色动作亮点纷呈,力争我市更多科技项目、更多科技成果获得国、省支持奖励,在全省年终考核中实现同类地区升级进位。
【重点2】
牵牢“牛鼻”,培育一批高质量平台
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年”行动计划,把创新型企业市场培育作为科技创新“牛鼻子”工作来抓,强化分类施策和靶向服务,重点打造科技小巨人、单项冠军、瞪羚企业、独角兽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具有较强集成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力争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分别达到11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25%以上,培养认定双创精英人才30名以上,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0家以上。
【重点3】
核心技术攻关,聚焦“第一”和“唯一”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立足株洲实际,积极承接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和工程,集中力量攻克全球领先、自主可控、进口替代、填补空白等核心技术,为研发“国之重器”、解决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问题贡献株洲力量。全年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项。争取国省科技计划立项120项以上,立项资金同比增长20%。推广转化一批风险低、收益好、见效快的科技成果。
【重点4】
强化投入,研发投入、科技金融更多更广惠企
力争202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达到14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4%,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值达到7.1%,技术合同交易额260亿元。完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力争全年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额达到4亿元。
【重点5】
抢点卡位,支持更多科技项目抢占先机
支持优势产业大企业集团参与国省“揭榜挂帅”,推进高速永磁电机系统、航空精密铸造等“十大技术攻关”,孕育凝练一批关键技术、攻关技术纳入国、省项目“笼子”。加快布局一批新兴和未来产业,在“抢点卡位”中争取先机。助力打造“北斗产业园”,推动陶瓷、服饰等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链接全球创新网络与株洲制造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实现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共享,帮扶初创型双创团队壮大成为新主体。
【重点6】
深化改革,探索科技体制全省经验
着力推进新型举国体制、科技成果评价、项目经费管理等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全面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以市场化模式设立产学研合作“推进中心”和“定向基金”,力争取得明显成效,探索形成全省经验。与湖南工业大学共建人才培养新机制,每年遴选一批符合我市产业需求的博士,以科技特派员途径实现“编制在工大、服务在企业”。培养一批技术经纪人,强化科技项目组织管理,盘活资源。
【重点7】
夯实机制,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深化与中南大学、国防科大、湖南工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培育更多高端要素在株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建立靶向引才、专家荐才机制,大力推进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支持重点领域设立海外招才引智联络点、海智计划工作站、海外科研基地等,全力推进引才工作国际化。深入落实“新人才30条”,实施“双创精英人才计划”,发掘和培育优势产业拔尖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引导各地各有关部门大胆实践、积极探索,鼓励在推动创新的关键环节上率先突破。培养打造一支懂科技、爱科技、惠公众的科技队伍,打造中部地区创新人才汇聚新高地。
【重点8】
倾力服务,围绕“干部能力提升年”打造科技干部队伍
推动党建工作和科技工作深度融合,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建立务实管用的科技培训课程体系,邀请国家部委、高端智库顶尖专家到株开设“创新讲坛”,锤炼科技骨干服务本领、工作作风。抓好党风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进校园、科技三下乡等一系列专题科普行动和群众性互动科普活动。
3.创新标杆
过去的一年,我市各县市区、科技创新主体集思广益,扬长补短,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产业优势,在科技创新的战线上大展拳脚,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部分标杆县市区、科技创新主体为大家做了经验分享。
石峰区:核心技术攻关突破,高寒动车驶上世界屋脊
石峰区整合创新资源,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攻关上重点发力,推动车轴与牵引电机激光清洗、车体激光复合焊接等10余项关键共性技术得到突破,涌现了中车时代半导体HVDC晶闸管、中车时代电气机车牵引电气系统等一批单项冠军产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研发成功。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驶上世界屋脊,中国首台出口欧洲双层动车组成功下线。
支持企业建设创新平台,成功打造2家国家级创新中心,其中株洲国创是全省第一家,轨道交通装备质量与安全技术创新技术中心是轨道交通领域首家。近三年,累计新增创新平台36家,平台总量达到111家,处于全省122个县市区第一方阵。
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从7.5%提升至10.6%,稳居全市第一,处于全省县市区第一方阵前列。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2件,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技术合同成交额114.3亿元,总量在全市遥遥领先,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醴陵市:优势产业稳中突破,入围科技创新百强县
2021年,醴陵市聚焦陶瓷、花炮、玻璃、服饰、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全力以赴争当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县域排头兵,各项工作和指标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趋优的良好态势,入围“2021科技创新百强县总榜单”第46位。
在特色产业上下功夫。醴陵市全年实现专利授权1285件、登记技术合同392件,其中90%以上集中在5大特色产业领域,助推醴陵由传统产业大县向制造业强县转型。陶瓷产业入选全国特色产业培育十大案例,花炮产业入选全国烟花爆竹产业转型升级集中区。
在技术攻关上下功夫。华鑫电瓷的“空心瓷绝缘子”成为全国单项冠军,时代金属的“动车、机车冷却器”入选全省单项冠军。
在平台打造上下功夫。加强与“大院大所大企”合作,不断做大做强创新平台。陶瓷学院入选国家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陶瓷研究所获评全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共拥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52个,其中国家级平台6个、省级平台24个。
在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华鑫电瓷、时代金属成功立项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引领项目,银和瓷业成为全省“5G+”陶瓷检测行业首个示范点。醴陵市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05.7亿元,增长32.1%,高于全省平均13个百分点。
湖南工业大学:龙头专业深化提升,深入推进产学研融合
2021年,湖南工业大学承办了中国包装工业四十周年庆祝活动暨2021包装行业高峰论坛,签订了一批重磅合作协议,进一步树立了该校在包装教育领域的龙头地位。成功获批了“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实现了博士点的突破。
“十三五”期间,湖南工业大学基础研究领域成果颇丰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三大科技奖26项,“材料科学”与“工程科学”学科常年保持在全球ESI前1%。“十四五”开局之年,学校共获得国家基金项目2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7项,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6项,省级项目126项,基础研究能力显著提升。
创新平台对科学研究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申请获批“先进包装材料研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国家级全国包装广告研究基地等国家级平台2个,获批湖南省绿色工业与城市低碳发展研究基地、湖南省苗绣研究基地等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2个,获批生物质纤维功能材料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非金属类包装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湖南省工程实验室、光伏微电网智能控制技术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自然科学平台20个。先后创建了省级大学科技园、省级包装专业众创空间、长株潭自创区动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平台,为教师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丰沃土壤,形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良性人才“生态圈”。
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湖南工业大学主动对接株洲市3+3+2现代产业体系,深度参与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产业链,积极融入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制造、包装等多个产业链。近年来,该校制定的2项地方技术标准被政府采纳,校地企合作200多项科研成果在多个领域实现产业化应用,创造经济效益300多亿元。
咬定目标,自强自立突破科技创新
快评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利,人民赖之以赢。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关键。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这一年,株洲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推出全球首列虚拟轨道列车,全球首列自动驾驶机场捷运储能式有轨电车,硬质合金技术继续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不断涌现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并实现良好转化。为株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硬核力量。
2021年,省委对株洲提出“发愤图强、重振雄风”的工作要求。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真空粉末锻造成型技术研究”进入全省首批“揭榜挂帅”重大项目,更多的重要科技项目进入省技术攻关项目,各地咬定目标、因地制宜、真抓实干,形成全面抓创新、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更是锚定了“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的奋斗目标。国家创新型城市成功夺牌,为此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科技储备还有待加强、高端人才依然紧缺、创新主体亟须壮大,创新生态需要更加优化,区域科技创新发展不平衡,必须时刻警醒“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现象。
2022年,聚焦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我市科技工作需持续发力,以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为方向,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引领,以培育创新主体为关键,以集聚创新人才为支撑,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强化核心技术攻关,真正实现“跳起来摘桃子”,增加科研投入强度,一批优势产业项目突破技术壁垒实现自主创新,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实现创新人才汇聚,从而持续增强第一动力,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