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后进村”如何逆袭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尹二荣 刘毅

    乡村振兴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由于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区位及自然禀赋差异,农村发展快慢不一、差距较大。以株洲南五县(市)为例,“优等生”如醴陵市孙家湾镇孙家湾村紧挨106国道,工业基础雄厚,年工业总产值6亿元;茶陵县火田镇卧龙村是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种植水果配套服务旅游产业,村集体收入达60多万元;而“后进生”中,如一些山村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加之地区耕地少,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多,发展之路相对艰巨。

    如何让偏远村在乡村振兴路上“撒欢跑”?“先天不足,但后天可畏。”知株侠以为,既要正视客观差异,更要坚定信心、奋起直追,不等、不靠、不怨、不盲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积小流以成江海,积跬步以至千里,走出一条“化劣势为优势、化优势为胜势”的振兴路径,实现从“后进生”到“优等生”的逆袭。

    躺平不可取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与那些坐拥交通区位优势、或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连片的村相比,偏远村因“先天不足”,导致其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农村面貌落后,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没优势、没产业、没特色……有些偏远村茫无头绪、无从下手,干脆躺平,等待国家援助资金、靠上级财政拨款、要专项资金。

    殊不知,这种看似无奈之举的躺平做法,其实是乡村振兴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吾非千里马,然有千里志。旦旦而为之,终亦成骐骥。”为与不为、干与不干,结果迥然不同。

    在株洲很多偏远村,通过艰苦奋斗,拼出了好日子。如茶陵县火田镇卧龙村距县城46公里,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迎难而上,借助得天独厚的山水优势,外出招商发展农旅产业,偏僻乡村摇身一变成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攸县皇图岭镇芳田村地处山区,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引导村民搞养殖摘掉“穷”帽子;渌口区龙潭镇砖桥村自筹资金,硬是修出了一条出村便捷路、产业致富路……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即使输在起跑线,但就是不服输、不低头,偏远村成功逆袭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走向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有些偏远村产业兴、人气旺,找到了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而有的则人烟稀少、田地撂荒,一直在“打着灯笼照旧”。究其原因,在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大家是否迎难而上、脚踏实地地干。可以说,干的成色,直接体现到乡村振兴的质量上来。

    如《山涧有鱼 乡村有道》系列报道中的4个养殖户,要么是外地人,背井离乡来创业;要么是本地的退伍军人或退休的村支书,他们不是等靠要,没有躺平,而是另辟蹊径,勇敢创业,成就了一番事业。

    发展的机遇是争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快一天就有快一天的主动,早一时就有早一时的效益。尤其是“后进生”,切勿妄自菲薄,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保持那股闯劲和冲劲,定能“拨开云雾见月明”。

    因地制宜是关键

    因地制宜,事业才能行稳致远。

    党的百年历史昭示,正是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革命才走向成功,才创造出惊天动地、改天换地的伟大奇迹。

    推进乡村振兴,同样要坚持因地制宜。虽然同为偏远村,曾经有着相同的境遇,但“出圈”之路却各有千秋,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醴陵市官庄镇瓦子坪村平地少,周边是风光迤逦的群山,大地给居民留下美景的同时也带来了世代的贫穷,村里发展“甜蜜”事业和莓茶种植,走上了振兴路;炎陵县中村瑶族乡平乐村海拔高、山地多,适宜黄桃种植,当地因势利导将其打造成一个产业;炎陵县大院农场海拔较高,湿地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合水苔生长,“大自然的馈赠”每年给村民带来约500万元收益;茶陵县桃坑乡南坑村绿水青山,冬暖夏凉,乡村游的“引流功能”为当地人带来了红利,偏远村落成了“人气村”……

    其实,失败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如不看市场,盲目跟风种养殖,出现农产品滞销,势必会造成谷贱伤农、果贱伤农;还有的好大喜功,追求大项目,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有的靠山吃山,杀鸡取卵,饱尝生态环境被破坏所带来的“恶果”……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关键。”知株侠认为,别的村能成的,放到自己村并不一定行得通,如果简单地模仿和照搬,难以行稳致远。一些偏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可以发展民宿、农家乐和特色种养殖,也可以发展康养业……如此等等,没有标准答案。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宜养我种、宜种我牧、宜林我耕,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只会导致产业“水土不服”,不仅富民强村无从谈起,还会造成时间、经济成本的浪费。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交通设施、产业基础等,都是理应考量的要素。偏远村紧扣“因地制宜”,科学把握差异性,用好用活用足资源禀赋,注重地域特色,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就能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快马加鞭。

    小产业孕育大希望

    乡村要振兴,关键是产业,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发展乡村产业,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过度强调规模化,“硬着头皮也要上”,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小产业孕育大希望”。对偏远村而言,发展产业并非要高大上,只要能自身造血,得到市场认可,就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增加村民收入,就是好产业。若长久坚持,就能积小胜赢大胜。

    如茶陵县秩堂镇东首村,一颗不起眼的罗汉果,却带来了400万元年产值,解决劳动力就业2.2万余人次;醴陵市浦口镇荣坪村,一株小小蔬菜秧苗,今年带来了3000万元销售收入;炎陵县沔渡镇九都村的粽叶、渌口区朱亭镇黄龙村的蕨,都是长在山野的小农货,可经过加工,产品远销海外;醴陵市沩山镇老鸦山村、茶陵县秩堂镇锡田村、攸县黄丰桥镇温水村等,都是偏远村,利用大山的泉水发展珍稀水产养殖,搅活了乡村振兴这汪春水,尤其是茶陵的鳗鱼养殖,从一个小山村起步,逐步向周边村落扩展,渐成气候,假以时日,产值有望上亿元……

    观念一变天地宽。知株侠认为,目前一些偏远村仍有很多资源躺在那里,没有合理开发利用。这是不可复制的发展优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未尝不可,换个吃法或将释放巨大的发展红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知株侠相信,偏远村若能把小产业整合好、培育好、发展好,握指成拳,说不定就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