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农业如何走向大“食”代?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王军

    通讯员/尹照

    民以食为天。

    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树立大食物观”,指出“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本月初,市委书记曹慧泉在茶陵县调研时强调,要坚决确保粮食安全,坚守耕地红线,树立大食物观,紧盯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调整种植结构,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株洲而言,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以大食物观推动大农业发展,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重塑株洲农业的辉煌,变得紧迫且必要。

    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知株侠认为,走向大“食”代,要在更高更广的维度审视株洲农业,以大食物观的深刻内涵重塑农业价值体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可操作的发展路径。

    走向大“食”代,我们有自信

    在物资充裕时代,我们常常把吃的问题,看作理所应当。

    但在两年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今年的俄乌冲突仍旧形势不明,粮食安全迎来诸多挑战。我们由此体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宝贵,大食物观也越来越被重视。

    那么,什么是大食物观呢?

    百度百科的注解是: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的一种观念。

    通俗来讲,大食物观是对传统以粮为纲观念的拓展升级,以“食物”替代“粮食”。体现在餐桌上,是在保障口粮的基础上,让食物的品类更加丰富、食物的结构更加优化。

    如此一来,我们的农产品供给就要以百姓消费需求为导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从一域到全局,从草根到顶流,迎接大“食”代,株洲农业有基础、有优势,也为之付出长久努力。

    看农业基因。唐人神集团专注养猪33年,是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其智能楼房养猪项目——“龙华养猪城”,是山地养猪世界第一,年出栏生猪100万头。

    看资源禀赋。株洲是全国闻名的油茶之乡,油茶林遍布各县市区,油茶品牌响誉省内外,“株洲山茶油稳坐北京钓鱼台”早已传为一段佳话。

    看辐射带动。炎陵黄桃是湖南特色农产品的“爆款”,其核心产区黄桃种植面积达8.1万亩,带动果农近3万人,不仅是当地农民的“脱贫果”“致富果”,也是消费者眼中的“天上仙桃”。

    全国粮食高产稳收区、传统生猪调出大市、茶祖神农氏安寝地……这些属于株洲农业的鲜明烙印,无疑为我们走好大“食”代之路积累了强大的自信。

    走向大“食”代,要重塑农业价值观

    大“食”代考量大农业。

    在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肖学慧看来,百姓饮食结构和消费需求的变化,为农业产业发展、结构升级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重塑农业价值体现是第一步。

    单项冠军出类拔萃,但“大而不强”“有高峰无高原”,是株洲农业的另一面。

    在省内,株洲农业的总体地位、农业经济贡献值,与其他市州相比仍有差距,如果要找出株洲农业的那道光,那便是上世纪90年代的“全国第一个成建制双季稻亩产过吨粮的地级市”。

    一方面,这与株洲制造名城、工业之都的名片过于闪亮,有着一定关系。累计290多项共和国工业史上的第一,这样的城市在全省甚至全国并不多见。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株洲发展观中长期存在的重工商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偏向密切相关,认为抓“三农”工作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既没“面子”也没“里子”。

    知株侠曾在一次采访中了解到,株洲人并不愿意向上级争取重点农业产业项目,即使具备优势条件,也听之任之,让别人抢了先。“项目来了,上级来检查怎么接待、项目搞不好怎么交差。”这样的声音,知株侠亲耳所闻。

    但这也并非株洲抓农业工作的全貌。以株洲红茶为例。

    在2018年以前,株洲茶产业长期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少有规模以上的茶叶企业,更多时候是个体户单打独斗。“尽管坐拥茶祖神农氏安寝地这一文化底蕴,但由于缺乏政府层面的规划引导,其产业规模和品牌影响比起省内的安化黑茶、湘西黄金茶等,均有较大差距。”当时,不少业内人士为此担忧。

    在全省“展湖南红茶,打造千亿湘茶”的大背景下,市委、市政府不再迟疑,召开“株洲红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研讨会,决定“整合资源”“打好文化牌”“实现优势互补”,举全市之力打造株洲红茶。很快《株洲市茶产业发展规范(2019—2028年)》出炉,目标指向“百亿茶产业”的宏伟目标。

    认准了就要干,这是株洲人的行事风格。财政资金力挺,茶产业链力推,各类要素资源集聚,株洲红茶短短数年真正走红,可以“去市场掰手腕”。

    “正是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产业价值辩证思考后,我们才能从优势产业中找到新的增长极,贡献更多大食物观的株洲元素。”肖学慧认为,重塑农业价值观,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集中力量发展好一个富民产业,建成一个完备的产业链。

    走向大“食”代,要用好工业化思维

    无论何时,农业始终是朝阳产业。但抓农业的方式,不会一成不变。

    面向大食物观,如果停留在原先简单拼资源、拼投入的老路上,不可持续更不可取,用好工业化思维,在科技赋能、设施提升等领域花心思、下苦功,才是长久之策。

    大,意味着产业集群,而农业产业园是重要载体。

    茶陵有三宝,生姜、大蒜和白芷;茶陵有两茶,茶叶和油茶。让小产品长成大产业,茶陵立足高起点、高标准打造省级农业现代产业园、推动三产融合。

    站在严塘镇湖南龙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内,3000亩茶园依山而建,形成绿海接天的风景线。以茶叶为载体,在采茶时节体验采茶、制茶乐趣,游茶园、住民宿,产业园内茶旅融合新业态初步呈现。

    目前,茶陵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立由10家省级龙头企业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抱团发展,同时也明确龙头带动、大小协同,形成区域增长极效应。

    大,离不开强大的科技支撑,一个支点能翘起一个产业。

    数据表明,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足40%,不少地区的农副产品,甚至还停留在卖“原字号”“初字号”产品阶段,农产品附加值没有充分提炼。

    冷冻果蔬,于我市尚属农产品深加工业陌生领域。湖南果月食品有限公司建成全省第一条真空冷冻干燥生产线,将数十种新鲜果蔬经过冷冻干燥技术处理后,变成市场畅销的休闲食品,短短几年成为我市外向型农业企业的潜力股。

    大,也需要农业设施赋能,把田间变成车间。

    农业受制于气候条件,抗风险能力弱。湖南叁农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重金打造标准化蔬菜生产车间,通过水肥一体化、恒温恒湿等智能设备,提前蔬菜上市期,追赶最佳市场行情,用设施农业换来“揠苗助长”的红利。

    越来越多的田间“弄潮儿”,迈出了主动探索的脚步,将“试验田”“实践课”开在大“食”代的浪潮中。

    诚然,生产周期长、环境影响大、回报见效慢,决定了农业的“弱质”体质,而小农户经营形成的高度分散性,决定了农业的自我成长性较差。

    出纳之吝,难免故步自封;凤鸣朝阳,自当海阔天空。

    近两年,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组织,株洲农人走出去的频次多了。从产业发展强势的江浙,到农村改革多样的川渝,到乡村治理领先的江西,一批新模式、新理念迎来激烈碰撞。

    “要有顶层设计的大格局,要有产业集群的大手笔,要有敢干敢创的大胸怀,才能浇灌出更加靓丽的大农业之花。”市政协副主席、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艳娟认为,引导各类优质资源要素流向农业领域,是当务之急,也是根本出路。

    在知株侠看来,大“食”代不仅是株洲农业的大时代,更是株洲农人的大时代,谁能“骄傲倔强”地向前走,谁就能最先看到曙光。

    诚如海子诗歌所写: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