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 早稻入田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讯(记者/王军

    通讯员/邓立平) “懵懵懂懂,清明下种。”在农村,庄稼人种地,认准这句谚语。而今年,早稻栽插已陆续启动,田间生产与回升的气温一样,处处热火朝天。

    4月4日,醴陵市茶山镇铁河口村金星湾组,农机手黄效驾驶着高速插秧机,在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栽插早稻秧苗,农田再一次披上绿装。

    今年我市立足早谋划、早部署,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早稻种植面积锁定95万亩,各地已走上“赶春光”之路。尤其在产粮大县(市)醴陵,35万亩早稻种植已迎来“提前批”,移栽大田的秧苗向着阳光生长。

    效率高:

    一台插秧机日均“揽活”35亩

    轻柔的风,吹动温暖的阳光。金星湾组的农田,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田泡田,泥土层变得松软。

    一阵急促的轰鸣声响起,“喘着”粗气的三轮车经过机耕道,稳稳停在水田边。车上,一捆捆翠绿的秧苗码得整整齐齐,叶片上淌着露珠。

    醴陵市宏翔农机服务农民合作社农机手黄效,将高速插秧机调试好,招呼两名帮手进入岗位。待帮手们装好秧盘,黄效启动机器,朝田间慢慢驶去,来来回回不留空白,所过之处留下一行行翠绿秧苗。

    “平均十分钟,就可完成一亩田的栽插作业。”黄效告诉记者,机器种田的效率相比人工大大提高,一台高速插秧机每天能作业35亩左右,合作社今年计划种植早稻400亩,如果持续晴好天气,不到一个星期就可完成栽插工作。

    机器作业,也非十全十美。由于大田不够平整,或者秧苗不够均匀,机插时往往留有一定的空穴,这就需要人工来补充。于是,插秧机驶离的田间,陆续有合作社员工匍匐着身子适当补蔸。“空穴率在5%左右,补上了就保证了足够的基本苗。”黄效说,高产栽培容不得半点松弛。

    说话间,株株秧苗顺利挺进大田,迎着阳光展现傲人的姿态。

    待遇好:

    秧苗过得很“小资”

    事实上,往年清明前后是下种育秧高峰期,而今年已陆续开始栽插,为何田间生产提前近半个月?

    答案出自工厂化集中育秧。今年醴陵市把集中育秧作为早稻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建运动循环式育秧大棚30个,扩建1+N叠盘快速催芽齐苗密室1个,新建立体育秧大棚1个,早稻集中育秧面积已超过25万亩。

    在醴陵市茶山镇铁河口村,醴陵君信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玻璃房”十分打眼,房内长满了一簇簇绿油油的秧苗。“这些秧苗可以栽插大田1200多亩,而管理只要1个人,控温、控湿都是全自动的,全在手机上操作。”联合社监事长汤小丰对记者说。

    今年,该联合社投资60多万元,新建了3000平方米的连栋智能化育秧大棚,在3月11日就启动了早稻育秧。自动滴灌,根据秧苗喜好调整光和热,过着“小资”生活的秧苗,也长得清秀可人。

    “从催苗到移栽只需要20天左右,比传统育秧提前7天。”醴陵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工厂化育秧有效解决传统水稻育秧存在的出苗时间长、产量不稳定等问题,尤其是3月份早稻播种的时节,雨水比较多,秧苗管理不到位容易造成烂种烂秧。

    而早稻移栽提前,可以更好地促进早稻分蘖,长出多穗大穗,提高早稻产量,同时为农户的“双抢”赢得宝贵时间,让土地发挥更大的种植效益。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王军 通讯员/邓立平 摄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