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基地的“追光”计划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王军

    通讯员/尹照

    乍暖还寒时节,菜农最企盼的,是光和热。

    3月25日,阴云四闭,直到下午阳光才露头,醴陵文慧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汤大文,趁机揭开蔬菜大棚进口处的薄膜,让暖空气灌进来,让地膜“抖落”一身结成水珠的寒气。“‘捂’菜苗等气温回升,早晚都不能放松。”汤大文扒开茄子苗,意味深长地看着。

    倒春寒阻碍了蔬菜快速生长的脚步,蔬菜基地尝试“追光”——跨区域引进菜苗品种,利用高科技设备“助攻”,订单式育苗+工厂化生产,让蔬菜生产跑出加速度。

    据市农业农村局统计,目前我市在田蔬菜面积达10.8万亩,越冬存园蔬菜面积9.3万亩,今年开春以来共已完成栽植、播种蔬菜1.2万亩,空旷的田野上又长出新一轮葱茏。

    订单式育苗 打破地域局限

    有经验的农户,对时令很敏感。

    叶类菜,气温达到18摄氏度,就会加速抽薹,最终老去;瓜类菜,气温低于25摄氏度,菜苗生长迟缓,影响发育。而春季,是叶类菜和瓜类菜更替的季节。

    在醴陵市茶山镇铁河口村,汤大文的更替比往年慢。“这气温犹如‘跑山车’,一步跨越四季。”他本在2月初就启动了育苗,但一场不期而至的强降雪,砸毁10多个大棚,连秧苗棚也没能幸免,等到3月初气温回升,重新下地的种子又遇到倒春寒,地里迟迟不见起色,就算长出了零星的苗也没成气候。

    农时耗不起,在湖南“春天孩儿脸”的地域局限面前,农技专家建议汤大文把目光投向山东寿光,那里的工厂化催芽育苗已形成产业链。通过网络下单,汤大文购买当地企业的菜苗“代育”服务,每棵苗的成本只需几毛钱。

    订单式育苗让基地找到捷径。3月中旬,第一批茄子、黄瓜苗相继运抵,汤大文立即指挥农户移栽,把丢掉的时光抢回来。

    3月25日,记者在基地看到,水灵灵的菜苗在大棚内生机勃勃,根部覆盖着一层地膜,水珠在薄膜顶部打转。“黄瓜苗已长出5片叶,到9片叶就可挂果,从移栽到上市只需45天,茄子最快4月底就可以上市。”汤大文惊喜地发现,外地苗到本地扎根并不认生,粗壮的根系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尽管大棚外仍旧寒意浓,但里头长势快。

    打破地域局限,文慧种养合作社500亩蔬菜已逐步完成从叶类菜到瓜类菜的“交接”。“毫无疑问,我们能赶上蔬菜集中上市的第一波价格行情。”汤大文朴实的话语中洋溢着开心的憧憬。

    工厂化生产 颠覆“揠苗助长”

    受制于气候条件,蔬菜生产往往按部就班,但实力雄厚的农业企业,走上了“揠苗助长”之路。

    天元区三门镇月福村,一栋栋标准厂房拔地而起,钢结构支架撑起透明的钢化玻璃,厂房内没有机器轰鸣和人来车往,却见一排排辣椒苗整齐排列,青的、红的辣椒簇拥在枝叶间,招牌产品“小亲椒”已经上市。

    扫码、测温、戴口罩,符合防疫要求的农户进厂房,将成熟的辣椒采摘、装筐。“每天能有1000公斤左右的产量,眼下正是辣椒价格的‘蜜月期’。”湖南叁农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叁农)负责人萧军告诉记者,红辣椒批发价每公斤达到20元,青辣椒也有16元,并且供不应求。

    事实上,按照正常的生产流程,本地辣椒多为春季育苗、夏季上市,叁农如何做到“揠苗助长”?

    答案就藏在这由4个钢架大棚为主体的高标准蔬菜产业园,通过水肥一体化、恒温恒湿等智能系统的加持,大棚内温度可长期稳定在15摄氏度以上,规避了低温雨雪天气的袭扰。

    记者在现场看到,钢架大棚有5米多高,最顶上是遮阳网,外膜是坚实耐用的薄膜,内部还有遮阴布,通风帘悬挂在四周,每一层都由钢结构支撑,让大棚显得明亮通透,最打眼的要数正前方那道30多米的水帘幕,到了高温的夏季通上水,再打开另一侧的8台大型温控风机,整个大棚都会水雾缭绕。冬天不怕冷,夏天送清凉,春秋因外部环境调节,里头的菜苗好不舒爽。

    当然,兴起于农业领域的工厂化生产,需要高投入做支撑。叁农的高标准厂房,单个造价逼近200万元,不仅地上要加装智能控制装备,地下还要深挖排水设施,搭建起工厂化生产各项硬指标。

    高投入带来的是高收益。去年,叁农蔬菜销售的产值达到9000万元,还在海南布局了种业工程中心,三门肉冬瓜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计划也在推进,更多“揠苗助长”的故事在这里上演。

    蔬菜基地开启的“追光”计划,让市民的菜篮子越来越殷实,除供应本地市场外,我市还有一大批蔬菜供应到长沙,甚至远销珠三角地区,株洲蔬菜版图持续做大。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