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邹子彦的木雕梦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非遗

    常言道:“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在第四批市级非遗传承人邹子彦的记忆中,在他祖父、父辈的年代,虽然物质普遍匮乏,但他们的家却是殷实的。一把普通的锉刀,在平淡无奇的木头上行云流水,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龙、凤、花、鸟木雕便脱然而出,酬劳自然是不少的。

    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效率更快、规模更大、价格低廉的工业制品极大地挤压了手工木雕的生存空间,让手工木雕的传承和发扬举步维艰,也让邹子彦不得不将木雕作为副业,另寻他途谋生。

    不过,骨子里对木雕的喜爱,却让邹子彦从未放弃,反而结合新时代的特色注入新的内涵。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越来越重视,邹子彦的木雕手艺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这也让他逐渐变得有信心起来。

    传承 祖孙三代钻研木雕,一刻就是一辈子

    上世纪80年代以前,雕花木床在农村普通家庭是标配,家里娶媳妇,必备一张雕花木床,雕花越精致,代表男方家里越殷实,雕花木匠也因此备受欢迎。在以前的株洲县,现在的渌口区一带,邹子彦的外公和父亲因一手精湛的木雕手艺,名头大得很,主家要做雕花木床,要至少提前一年预约。

    “我从小就耳濡目染,有时候帮父亲打下手,算是启蒙,也喜欢上木雕手艺。”邹子彦说,他的外公是当地有名的雕花木匠,父亲则师承外公。15岁时,邹子彦正式跟父亲邹桂文开始学习木雕手艺。

    当年雕花木匠收徒,有一套严格的流程。拜师首先得有介绍人,然后师父考察徒弟的人品,考察通过后,徒弟请师父、介绍人等相关人员吃一餐,才算是完成拜师。之后,徒弟要跟着师父当三年学徒,三年期满后出师,才能自立门户。

    邹子彦的父亲跟随外公学习木雕手艺,两年快速出师,邹子彦也有很高的悟性,也是两年出师。

    邹桂文是第一批市级非遗传承人,有着50多年的木雕经验,早在他年轻时,就能用锉刀把神话故事、花鸟虫鱼、各色人物、特色风景,雕刻到各式各样的木头床、椅子、杯子、牌匾上,无不栩栩如生。几十年下来,邹桂文雕刻了几千件作品,几乎没有两件完全一样的作品。

    邹子彦传承了祖辈的手法,并进行了创新。上世纪80年代,邹子彦参军,在部队期间,对木雕的兴趣仍然不减,抽时间到文化街、博物馆、高校参观学习,看到了一些名家的作品,顿时大开眼界,还参加了一些名师的文化补习班。最后,邹子彦的作品不仅局限于传统的花鸟、人物等,也加进了名山大川、现代建筑等各种新时代的元素,显得更为丰富,如今,他也是一名有着四十多年经验的老手艺人了。

    艰辛 工业化取代手工化,传统手艺生存空间极度压缩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彰显家境殷实的雕花木床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席梦思等,邹桂文等老手艺人的木雕事业迎来寒冬。1984年,邹桂文从渌口来到市区,租下一处房子,靠制作广告招牌维持生计,因字写得好,生意尚可,但在年轻的邹子彦看来,经济效益还是不够理想,于是他一心扑到服装生意上,成为一名服装老板。

    后来随着电脑的出现,快速的排版、打字,比手工木雕速度更快、成本更低,邹桂文的门面再也难以维持,只好关门歇业。

    经商二十多年,邹子彦经历了几起几落,“最初我想的是先赚钱,等赚到钱再一心追求艺术,然而事与愿违,人生的路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愿望来。”最近几年,邹子彦靠着做服装生意的一点积蓄,将精力全部用在木雕上,最终无法维持,去年开始上班挣钱,业余时间用来钻研木雕。

    “现实中,木雕手艺还是没有市场,在株洲这种三线城市,需求量并不大,完全投入精力,经济上扛不住。”邹子彦说,这让他感到很难坚持,正因为受现实影响,邹子彦的子女并未涉足木雕,成为行外人,这让邹子彦多少感到有些遗憾。

    如今受经济大环境和疫情影响,私营实体经济生存和发展受到很大影响,靠制作木雕手工艺品生存,邹子彦心里没底,“哪怕一个小的手工木雕,花费几天时间雕刻出来,最后只能卖几十上百元,太廉价了。”

    坚守 传统文化不可丢、不能丢,没有丢

    让邹子彦没想到的是,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的木雕,近几年却迎来春天的气息。

    尽管木雕手艺人收入不高,但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邹子彦首先感受到了这股气息,打破祖辈“低调行事”的思维,极力推荐父亲走出去,通过参赛的方式让外界认识父亲的作品。

    2008年,邹桂文的手工木雕技艺被列入株洲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邹桂文则为非遗传承人,随后不久,在省里召开的工艺美术品博览会中,邹桂文选送的木雕作品获得铜奖。这让邹桂文备受鼓舞,次年他又精心选送了一份作品送过去参展,拿到银奖,原本想再接再厉继续选送作品参赛拿个金奖的,可不料病魔袭来,缠绕了几十年的支气管炎将他的身体击垮,根本无力再拿起刻刀,直到2015年不幸离世。

    邹子彦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在木雕上发力,并组建起团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作品,2018株洲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湘味中国年·五彩新株洲”为主题的株洲旅游春节七天乐系列活动、株洲晚报庆典文艺活动等各类问题活动上,这些作品纷纷得到展示,并且为了让群众感受到艺术的真实和魅力,他还现场创作,让不少人对木雕产生浓厚的兴趣。

    邹子彦说,其实从年轻时候起,他就一直没有放弃木雕,哪怕生意再忙,他都在出差时利用空闲时间考察学习,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几十年下来,一直能跟上步伐,没有丢掉这门手艺,反而是越来越精湛。

    2018年,邹子彦被认定为第四批市级非遗传承人,传承“株洲县·邹桂文木雕”非遗项目。

    展望 传统手艺与学校教学结合,或能蹚出一条新路

    邹子彦一直对木雕传承有信心,他说,浙江东阳木雕自古流传,当地不仅很好地传承了木雕手艺,并且在新时代得到极大发扬,“一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手艺就能赶上我这个老师傅。”木雕的元素也注入了更多现代题材,技艺则从手工向智能化、规模化发展,产品不仅质量优良,而且大批量生产,利用线上线下各种渠道远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木雕目前已经成为当地特色产业、支柱产业。

    在株洲,木雕没有东阳源远流长,木雕艺人的规模也没有如此宏大,但是民间确实有着一批正在坚守的手艺人,坚持传统手艺的传承,坚守这心中的那一份工匠之心。

    邹子彦这些年也一直在摸索,想探索出一条生存之路。现在他发现将民间艺人请进学校,让传统手艺与教学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模式。民间艺人走上学校讲台,获取报酬可以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也解决了传统手艺的继承问题,广大学生就是传承者,其中不乏有人愿意学、喜欢学。

    邹子彦说,传统木雕手艺解决了生存和传承问题,就会越来越有生存空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真正切合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精神。

    邹子彦在他的工作室展示作品 姚时美 摄

    邹子彦的木雕作品 受访者供图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