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县有两个“三口”,一个是龙溪乡的“三口垄”,一个是原东风乡(今鹿原镇)的“三口村”。当然,我这里要讲的是东风的“三口”。东风的三口村,现在是我的“乡村振兴”联系点。到村里反复走动几回,便对“三口村”有了许多了解。
东风的“三口”那地方,在清朝及清以前叫“夹石”,因为村子的东面有一座大山叫“夹石岭”,屏障于它和王家渡、塘田、霍家之间。通过夹石岭,翻过夹石坳,可以到达三都的王家渡墟、塘田墟和二都的霍家墟。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2),夹石就有了“夹石市”,也就是说,在一百五十年前,夹石就有了“农贸市场”,形成了比较繁华的“墟市”。后来,因为“夹石”地形地貌上有三个口子,就被改叫做“三口”了。一个口子是云秋河从南边的金紫峰北流下来,蜿蜒经过太坪岭、西草坪和上村,而到达“夹石市”;另一个口子是从石龙寨发源的沿汾溪,经坳上下来,北至中洞(红光),潺湲而北向田心,在“夹石市”会合于云秋河;第三个口子是云秋河会合沿汾溪之后,没有停顿,继续往西北的山涧峡谷流淌而去,经夺魁(红星)而进入安仁境内,过湘湾、豪山,最后注入安仁县的永乐江。正是有了这么三个口子,“夹石”便被后人改名叫“三口”了,“夹石市”便成了“三口墟”。于是,自古以来,“三口墟”端坐于炎陵县(原酃县)的西部边界,成为炎陵县一道多故事的“边区”风景。“三口边贸市场”也因此日益兴盛起来,“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看见市场的文字标牌倾侧破损了,便让我书写了这几个字,做成谷箩大的烫金铜字树立在市场交易大棚的棚顶上。
这里要交代一下,东风乡三口村(夹石),在宋朝末年(1274—1279)便有古姓一支人马从广东迁入定居,开始形成村庄。清代乾隆年间(1780—1790),又有霍姓三兄弟(子汤、子冕、子标)自炎陵三河霍家迁入三口大陂头。后来又有罗姓人家迁入定居,结舍罗家塘。加上康熙年间(1691前后)有李姓人家从桂阳、宜章等地迁入临近的夺魁湾定居,“三口墟”就日益繁盛起来,成了附近安仁县草坪乡、大棚乡、云秋乡以及湘湾乡、豪山乡的百姓交易聚会的好场所。
也正因为此,三口墟的古、霍姓殷实人家便开始延请先生开办私塾,教育子弟,培养人才。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出生的霍揆彰就是从三口霍家私塾读书,读到三都的康乐小学,后来考入衡阳成章中学,于民国十三年赴粤(广东)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终成抗日名将、国民党上将的“三口”子弟。正源于此,民国二十八年春(1939),霍揆彰捐资五千银元,在三口村兴建了“望云小学”,以培养家乡子弟成才。
三口村位于酃县(今炎陵)的西部边界,四周群山环绕,东有夹石岭,南有云秋山,西有新开岭,北有金花崖,既交界于安仁、永兴,又毗邻于茶陵、兴宁(资兴),属于罗霄山脉南部的崇山峻岭地区。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1949.10),三口、湘湾、鹏塘、太坪岭一带是霍揆彰和唐纵(三都塘旺村人)企图挽回蒋家王朝败局的屯兵游击“根据地”。霍揆彰和唐纵为此,培养了一大批酃县三都、二都人才,其中就有三口村的霍揆尧(国民党十六绥靖区司令部第一处少将处长)、霍仲华(1911—1950,曾任国民党二十七集团军武汉留守处中校处长)、霍国祥(霍揆彰儿子,中山大学毕业,曾任国民党三十八军一零八军政工队中校,一九四九年去台湾,在台湾学校执教)……
三口不仅有国民党的人才,也有共产党的人才,比如,叶自民(1929—),中共党员,曾任新疆军区空九军副政委。古业精(1934—),中共党员,曾任贵州省军区宣传处处长。廖德菊(1938—),一九六一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中共党员,曾任郴州地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党组书记。
新中国成立以后,潜伏在三口一带的国民党特务,仍然不忘“变天回朝(蒋家王朝)”。于一九五一年四月,由张武纬、廖德言、霍揆尧、霍揆禹、霍仲华、廖凯、罗俊我、李秾、魏佑英、李逢春等十人牵头,在“三口乡”秘密集会,策划并煽动三百余人,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暴乱。他们砸烂农会牌子,砸开农会仓库,抢走集体财物,捆绑区、乡干部,预备抢夺枪支,上金花崖集中为匪……最终,暴乱被县政府派出的武装力量平息了,张武纬和廖德言被处以极刑,其他匪首也被判刑。
历史上,三口墟和太平岭墟是太坪岭乡(安仁县的太坪岭、大鹏、草坪三个乡。于一九五五年一月划归酃县管辖,合成太平岭乡)这个山间洼地里的两个墟市。在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的时候,原来墟市每月九墟,被改为每月六墟,后来全县都统一为每月三墟(农历的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可是,三口墟和河东乡的天坪墟、河漠乡的潘家墟,连每月逢三墟的时运都被截断了,三个墟市被县政府关闭取消了。到一九八零年八月,改革开放的政策春风化雨,三口墟枯木逢春,得到恢复开市逢墟,如今又重新兴旺繁华起来了。市场建设焕然一新,村庄建设也日新月异。
“三口村”不仅人文繁复,自然景观也独具特色。三个进出流水的“口子”形成的河流风景旖旎,山水村落交相辉映。在山岭深处,一脉清泉蜿蜒出于苍翠林木之间,至断崖处凌空飞溅三丈余高,抛玉撒米,聚集于崖下一泓碧潭,这便是三口人津津乐道的“白米下锅”水体景观。配以山林幽壑,还真是值得踏足一行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