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滴水都奔向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水光潋滟

    文/王军 通讯员/陈立志 刘小花 唐佳玲 王子衡 王娅 杨逸昭 图/相关县区水利局提供

    【引子】

    一度“绝迹”于洣水流域的珍贵鱼类——中华倒刺鲃,重出江湖了。

    春光明媚的午后,茶陵县舲舫乡官溪村,洣水河上不时泛起阵阵涟漪,鱼儿探出水面游向岸边,又飞快扎向河心深处。“渔民上了岸,水域环境好,长胡须的野草鱼爱冒头。”岸边的村民指着河面说。

    洣水茶陵段,是全省唯一被批准的中华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然而,随着近年来拦河筑坝、采砂淘金等破坏水生态行为的上演,洣水流域中华倒刺鲃产卵、生存空间被挤压,导致这一珍贵鱼类数量锐减。

    水,关乎鱼类生存,更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在长江流域实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背景下,我市以河长制推动河长治,打出河湖生态复苏组合拳,更加系统地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整治、水生态康复,碧水保卫战、河湖保护战捷报频传,更多中华倒刺鲃归来的故事正在上演。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下,逐步呈现出一幅岸绿景美的的生动画卷;即便那些散落在偏远乡村的小河流,也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从容。

    水是一面镜子、一把尺子,折射出一座城市对生态文明的追求。复苏河湖生态环境,让每一滴水都奔向幸福河湖,决定着一座城市发展的高度。

    在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智敏看来,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离不开洪涝无忧、饮水放心、用水便捷、亲水宜居的水域环境,也离不开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生态。

    上善若水,久久为功,水利部门责无旁贷。在第30届“世界水日”和第35届“中国水周”到来之际,记者从几个关键词里寻找株洲复苏河湖生态的破题之路。

    【背景】

    小水电清理整改

    关键词一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小水电站要继续发展,转型、整改、清理已是势在必行。根据省统一部署,我市已完成267座小水电站清理整改任务,其中退出类10座、整改类257座。

    【见闻】 从粗放型到绿色转型

    小水电,清洁能源,可再生,曾是炎陵山区的“液体金矿”。

    该县位于罗霄山区,境内山高坡陡,有大小河流53条,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超过32万千瓦,可开发量28.5万千瓦,现已开发23.2万千瓦,年均发电量约10亿千瓦时。

    2000年,省政府鼓励社会资本开发农村水电,背靠资源优势,又有政策导向的炎陵县,吸引了许多江浙地区的个体老板,带着资金到大山里跑马圈地。到2015年,十多年间炎陵县小水电站从最初的20余座到160座,占全市总量的57%。

    小水电的粗放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同时也对水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比如,枯水季节的引水河流段减脱水现象、河坝阻断水生生物洄游等。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家相关部委发文对小水电展开整顿,纠正小水电违规建设、影响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根据小水电清理整改综合评估,炎陵县明确保留类2座、退出类8座、整改类150座电站。

    “这是跨部门跨专业的技术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复杂,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形成合力。”炎陵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张孝明告诉记者,该县组建工作专班,分类施策,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精准推动工作落实。

    一方面,该县成立联合监督组,对电站生态放流进行监控和整治,联合监督组采取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的方式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各河段河长制责任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巡视检查,确保生态基流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生态基流下泄工程设施建设,各电站业主按照“一站一册”整改方案启动整改,主要采取坝体开孔、渠道开孔、闸门开孔、坝后钢管开孔等措施改造,并安装监控监测装置,实施网络在线监控监测,确保生态基流得到有效保障。

    生态流量下泄监控中心机房建设也同步进行。该县通过招投标,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监控中心机房建设,搭建了水电站生态流量监管平台,目前全县所有站点的监控信息接入到省生态流量监测系统和县中心机房,对没有信号的电站采用人工上传流量数据,达到了实时监控和保存数据的要求。

    一套组合拳,让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取得实效,既保障了河流生态流量长期不间断泄放,又让该县河流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

    【声音】 炎陵县水利局党委书记、局长谭湘东:

    炎陵水利资源丰富,小水电站曾有力缓解农村电力供需矛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小水电站管理欠规范问题也日益凸显。

    面对小水电站数量多、分布广、历史复杂的等特点,我们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联动,采取“一站一策”的方式,专门出台《炎陵县生态放流监督管理办法》,并由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对电站生态泄流情况进行联合监控和整治,同时纳入河长制巡视检查内容。

    在高标准完成小水电站清理整改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巩固小水电站清理整改工作成果,促进小水电站绿色发展和规范管理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中小河流治理

    关键词二

    【背景】

    中小河流治理,既关系到防洪安全,又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作,植被覆盖率大大提升,一条条生态岸线串联城乡。

    【见闻】 水畅景美焕生机

    清水绕村,流水淙淙,家乡的河流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

    长期以来,流淌在农村地区的中小河流,因为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弱,成为乡村水环境的短板。

    醴陵市泗汾镇枧上村,渌江支流铁水穿村而过。曾经的铁水河,让周边村民苦不堪言:“河里飘着垃圾、塑料瓶,河道崩塌破损,每次发洪水家里都要遭殃。”

    72岁的村民王国祥记忆犹新:2019年夏天,历史罕见的暴雨洪灾席卷醴陵,洪水冲毁河堤、漫进家园,洪水淹到窗台两米高的位置。

    治理中小河流,成为水域环境治理必不可少的一环。水利部门围绕“防御好水灾害、保障好水供给、保护好水生态”目标,一批集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改善于一体的河段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迅速在全市铺开。

    铁水二期治理工程,就在枧上村加快了建设脚步。该工程于去年11月份开工,总投资为495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培厚堤防3千米,整治岸坡23.42千米,并在沿途新建下河踏步等便民设施。

    随着项目的推进,已完工的铁水河堤上,格宾网牢牢倚靠在护坡上,八角砖衬砌后变得坚固,河堤一层层“长大”。河水悄悄往河边靠,遇到“铜墙铁壁”后,又自觉退回河道内。

    “铁水二期治理工程建成后,可抵御10年一遇洪水,可保护人口1.92万人,保护耕地面积2.52万亩。”醴陵市水利局总工程师刘铁华介绍,该市把防洪堤防达标提质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对一批中小河流动“手术”。

    完善防洪基础设施、治理河道、连通水系、打造水景观……水利部门积极推进中小河流及主要支流治理项目,提高了农村河流防汛排涝能力,改善了河湖面貌,为乡村新业态发展奠定了基础。

    【声音】 醴陵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海军:

    河清水净、岸绿鱼游,承载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好的水域环境,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这就需要严格落实河长制工作要求,建立河道管护长效机制。

    具体而言,就是各级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包括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牵头组织对侵占河道、围垦湖泊、超标排污、非法采砂、破坏航道、电毒炸鱼等突出问题依法进行清理整治,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对跨行政区域的河湖明晰管理责任,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实行联防联控。

    水美湘村

    关键词三

    【背景】

    2021年,湖南省水利厅在全省首批安排了22个区县(市)进行“水美湘村建设试点”,天元区株木村、茶陵西岸村入选试点项目后,因地制宜地进行河道清淤、护坡筑岸、加固堤防、美化环境等工作,面貌焕然一新。

    【见闻】 近水楼台好风景

    碧水绕村流,鱼戏莲叶间。农村河湖寄托着浓浓乡愁,也是农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

    循着春天的栖息,记者走进天元区三门镇株木村,目光所及之处,青山叠叠,小河弯弯,山水环抱间,水流潺潺,风光宜人,一幅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美画卷”徐徐展开。

    在村头的池塘边,新铺的草皮吐出了新绿,桂花和香樟矗立其中,凉亭石凳紧挨着池塘,岸坡衬砌后水清澈了不少,屋场周边干净又清爽。

    去年,省水利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水为主线、以村为单元,打造一批“水美湘村”示范村,我市有两个村入选,株木村就是其中之一。

    项目到了村里,天元区不敢有丝毫懈怠。“早在去年3月,我们就请省水利设计院编制了《三门镇株木村水系景观方案设计》,多次邀请省、市水利专家现场指导,一步步完善项目施工图。”天元区水利局副局长肖斌介绍。

    等实施方案批复,村里立马热闹了起来。年久失修的山塘,清理掉陈年淤泥,四周用水泥砖衬砌;农田周边的沟渠,疏浚后覆盖整齐划一的草皮,再根据周边地形建设亲水设施……一套“组合拳”下来,株木村“长”出了许多新景观。

    到了去年年底,项目基本完工,在外务工的村民吴志中回到家,完全是“找不着北”。沿途水泥路变成柏油马路,一路水景错落有致,家门口“冒着泡泡”的池塘不见了,一幅水光潋滟的俊美模样。

    事实上,在“水美湘村”项目建设过程中,天元区也曾面临资金压力。“省级补助资金有限,但水利项目建设投入高,需要调动多方力量支持。”肖斌告诉记者,区里整合各类资金超过500万元用于项目建设,同时发动村民筹工筹劳,确保了项目如期竣工。

    近水楼台“栽”风景,美丽乡村增颜值。据水利部门测算,我市两个“水美湘村”项目实施后,可恢复、新增灌溉面积400亩,改善灌溉面积800亩,年产生效益64万元,并且极大改善农村水环境和人居环境,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目标。

    【声音】 天元区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言方:

    在“水美湘村”创建过程中,天元区水利局以河长制为抓手,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推动了“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

    “水美湘村”是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也将坚定信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举措,推动水美湘村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株洲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水资源保障。

    河湖管护

    关键词四

    作为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市,株洲在全省率先实施河长制,市县乡村四级河长、“河小青”青年志愿者、民间河长共同发力守护“一江碧水”,“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健康河湖正变成现实。

    【背景】

    【见闻】 河湖安澜添水韵

    河湖,被比作大自然的眼睛,容不得“沙子”。河湖问题点多面广,如何及时发现处理?

    在芦淞区枫溪港上,一台无人机时而盘旋在空中,时而掠过河面,灵活自如。这是芦淞区采用无人机在巡河,开启“天眼”后,巡视效率更高、效果更直观,还可以精准定位问题所在地的经纬度。

    “往右边点,再高一点,有白色垃圾,请派人清除……”无人机轰轰掠过大京水库,画面显示在手机屏幕上,巡湖人员能及时发现各类问题线索,更好地保护水源。

    过去,河道巡查采用工作人员河堤步行查看方式,工作强度大,且受河道地形和自然条件限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盲区和死角。利用无人机巡河,可实时查看、传输河道保洁、河流水质、排污口等情况,巡查不再有盲区留死角。同时,可通过影像对比,结合同期水质监测数据,精准掌握区域水质动态。

    在此基础上,芦淞区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成功打造“智慧河湖管理系统”,探索河湖管理的“四个场景”管理,即飞控场景——无人机全域巡河,固定场景——在重点河道建设在线音视频监控并整合水库雨水情监控,移动场景——手机移动终端实时图传系统,数字场景——开发“河湖一张图”。

    “四个场景”的应用,实现全方位不间断巡查,极大提高了工作效能,让河湖管护不留盲点。

    【声音】 芦淞区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永立:

    芦淞区探索智慧河湖“四个场景”应用,提升了河湖管理的广度、维度、精度和深度,既能及时掌握河湖四乱、水文水质等情况,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又能完整地收录辖区内重点水域的数据信息,建立数字化河湖档案,对河湖岸线情况、违法占地、非法排口、治理效果等实现对症施治。

    下一步,我们将把“智慧水利”建设与乡村振兴结合,将河湖管理融入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内容,借势借力打造一批幸福河湖。

    芦淞区智慧河湖 管护系统

    中小河流治理

    天元区水美湘村

    项目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