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陷于“围”不困于“城”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读《围城》有感

    许贤旺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一部通过学问与教育、事业与职业、恋爱与婚姻等主题道出人生“围城”、心灵困境的人生主题曲。而这四主题中,每一个都有困囚人的心灵、使人沦陷其中的“无形城堡”。我们除了在其中勘破人生的“围城”、心灵的桎梏,更重要的是于此找寻“解围”之道。

    《围城》的学问与教育之“围”在于知识分子难以战胜自欺心理,时常怀着自我抬高的心态。书中主人公方鸿渐是这种“围城心理”的主要代表,方鸿渐怀抱理想却又不切实际、内心矛盾但渴望突破。只是,他在这种矛盾斗争中,选择的是并非客观地审视现实和评价自己,也不是以积极的方式提高个人的自我价值,他选择了自我欺骗的方式——买个假博士文凭摆脱在学历上的自卑心理。并且,他对于求学也非抱着单纯的目的,他曾说:“现在的留学跟前清的科举功名一样,我父亲常说,从前人不中进士,随你官做得多么大,总抱着终身遗憾。留了学也可以解脱这种自卑心理,并非为高深学问。”由此可知,他留学并非为了求得真知灼见,而是以高学历装饰自己,以此提高身价。他用假洋博士的文凭欺骗自己,这种自我欺骗不仅不能提高自我身价,反而降低了自我标准。虽然,这种状况下,他也并不是完全心安理得,当看到假洋博士韩学愈的文凭,他内心还是自愧的,这表明他还有知识分子的反省与自尊,但是这个“围城”并未因他的自尊而拆解。他和他人,知识分子仍存在标榜——不明就里的本县两个记者口口声声叫方鸿渐“方博士”,假洋博士仍然披着“夏娃的树叶”继续他的“学问”,表里不一的知识分子仍在继续着他们的“表演”……他们的身心仍在膨胀。或被人标榜、或看到别人标榜,他们陷于其中,不将学问作信仰,而是当成了筹码,最终也束缚了自己。孟德斯鸠曾说:“投机取巧、专想寻觅做学问的捷径者,最终只能走进令人失望的死胡同。”对于所有学习者,特别是像我们正在汲取丰富知识的大学生来说,求得真学问唯有扎实地学习与求索,如若仅靠一纸文凭粉饰自己,我们无法达到自己的高度,更不必说追求更高的目标,只会走进让自己失望的死胡同,无法“走出去”。在学问上“突围”,唯有“真”与“实”,这样既能静心领悟,也能坦然追求。

    除了在学问与教育上陷于“围城”,方鸿渐在事业上也遭遇了自身的困境。

    在职业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中,他的职业几经变迁:先是在岳父的点金银行安身,然后被三闾大学聘为副教授,在结婚后又在上海一家报馆任小职员。虽然一波三折,但是方鸿渐都没有在这三份工作上做出突出的成绩,也没有真正激发出工作的热情。相反,几番职业的辗转,他又走进了事业的“围城”——无法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而是在此消磨了意志、泯灭了志气。诚然,社会生活有其阴暗一面,即使是在一个大学,也有道貌岸然、表里不一、口中教育内心酒色之徒的校长高松年;有看似随和、内心算计的假洋博士韩学愈;还有经历官场与政界风云的汪处厚,也有溜须拍马的势力人物陆子潇。方鸿渐一方面自视清高,一方面又想在此谋求发展,这种困境致使他无所作为,最终也因为这些虚伪知识分子的勾心斗角,遭受了排挤,离开了他大学教师的岗位。求职并非容易,方鸿渐在众多职业经历中,虽经历波折,但也无法与人相处,且自身能力存在缺陷。当自我职业理想与现实职业情况存在差别时,我们一方面要认识清楚就业期望和现实落差的现实状况,一方面也应该正确地审查自身,是否存在基础不扎实、能力欠缺、学历不够等问题。在职业“围城”里,我们需要兼顾自身与现实,完善自身、判定现实,方可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去处。

    对于婚姻之“围”,书中几句对话道出了真谛——《围城》中,赵辛楣约方鸿渐、苏文纨、董斜川、褚慎明几人在馆子吃饭讨论哲学时,苏小姐有说到:“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苏小姐这句话,用一个比喻十分贴切地还原了婚姻的本相。未曾走进婚姻这座城的人想着如何进去,而真正走进去的人又得不到期盼的结果,他们热切的心渐渐冷却、淡漠,遭遇失望后,往往又想逃离,而你的逃离,城外的人看不到,你所抱怨的,有可能正是别人歆羡的。故事开始之时,方鸿渐还没留学,在北平大学里“第一次经历了男女同学的风味”,于是“看人家一对对谈情说爱,好不眼红”。在这种“眼红”的冲动下,他修书一封给父亲希望解除婚约,可是没有得到满意的解决——他首次“冲入围城”失败了。在这之后,他潜心哲学,得出了“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的偏颇结论。可以看出,方鸿渐的爱情与婚姻自身的困境也是从这里开始的。而到了后面,这种困境已演变为一种处于失望中的自暴自弃。在三闾大学,方鸿渐与孙柔嘉相识并不久,却迷糊地成了夫妻,然后陷于生活的琐碎中,变得矛盾不止、口角不断。方鸿渐盲目地走进爱情,却没有认真地反思自己,也没有从过往的感情中学习总结经验,以至于迷失在这种种恋爱与婚姻关系中,陷于重重围城,成了心灵的囚笼。

    方鸿渐的种种围城心理,传达出作者的哲理思考意蕴,即“对人生对现代人命运富有哲理的思考”。从中,我们也能反思自我的“突围之道”,在教育与学问之城、爱情与婚姻之城、事业与职业之城,我们的目光需兼顾近与远,不为近处的表象所困,也不被远处的“风景”所惑。内心从容豁达,找到自我的定位,也看清现实的境况,在种种困境中坚定自我的方向,坚守自我的准则,追求自我的境界,不迷失、不彷徨、不困囚,在社会的重重干扰中长出一对驰骋心灵的翅膀,飞出高城,摆脱桎梏,找到自己的天空,不堕入“方鸿渐式”的虚无与迷茫,可算“解围”。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