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图塅里的旧时光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东风村前的古樟树

    残存的“萊子捐碑”碑文拓本

    在株洲市,要问良图塅在哪里,现在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回答出来。塅,在辞书里解释是指一大片平坦的土地,多用作地名。建国初期的株洲市有三个地名叫塅,田心塅、董家塅、良图塅,分别是田心机厂、331厂、430厂这三个国有大型企业的所在地。

    龙母河的一条支流自凌塘而来,一年四季水量充沛,滋润着良图塅的大片田土,再蜿蜒向西流去,通过白石港汇入湘江。小溪在塅里有一大一小两座石桥,两桥相距百余米,小桥在下游,位置为现在的荷塘大道上,由两块大石板拼成,大桥是5根约4米长的花岗岩长石条并排铺设而成的平面桥,当年较为壮观,称为宋家桥。老人们说,抗日时期,为阻止日本鬼子的车辆从桥上通过,曾用火毁掉了两根石条,剩下中间3根。桥现在是柏油路面,是直通市区的2、20、13路公交车的车辆厂始发站。荷塘区政府下辖的街道办事处,一直都是以宋家桥命名,久而久之,宋家桥的地名也就慢慢取代了良图塅。

    良图塅东起杉坡里,西至刘家湾。塅里有座老莱子墓,在历朝历代都受到人们敬奉,如果经由墓地,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可谓藏龙卧虎之地。老莱子,“二十四孝”之一, 有“戏彩娱亲”的故事,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孝子,孝养双亲,自己72岁时,为了使老父母快乐,还经常穿着彩衣,做婴儿的动作,以取悦二老。后人以“老莱衣”比喻对老人的孝顺。唐代诗人孟浩然诗曰:“明朝拜嘉庆,须著老莱衣。”宋苏舜钦《老莱子》诗:“飒然双鬓白,尚服五彩衣。”老莱子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隐居山林。楚惠王自驾车前往,接老莱子到郢都出任官职,辅助国政。他谢绝说:“仆野山之人,不足守政。”为谢绝楚王入朝的邀请,他向更僻远的南方迁徙。后来世人多不知其隐居何处,葬于何方。直至清朝康熙年间,长沙府才在良图塅发现一石碑,经识篆者辨别为老莱子墓碑。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湘潭知县白憬(奉天镶白旗人、举人)从凌姓百姓手中赎地,建起了老莱子园,立“古孝子老莱子墓”。

    史料记载:老莱子陨于江南,墓葬于原湘潭县良图塅,现株洲市荷塘区宋家桥街道株洲车辆厂内,时代久远,流传有序。宋家桥老街王家银铺后人,今年74岁的王先二先生回忆,1953年,他在良图塅里的余家祠堂启蒙读书,当时,这是株洲市第三完全小学。学校的位置和景色都很好,校门前面有一个椭圆形的大鱼塘,鱼塘再往前150米左右,就是老莱子墓,墓坐落在周边都是农田的一个土丘上,其直径比一般的墓要大许多,周边用麻石砌成,离墓约50米的东西方向,分别竖有一根3米多高的花岗岩石柱,顶部呈尖形,主体为方形。墓碑上的文字,他们年纪小,看不太懂,老莱子墓周干净光滑,像个晒谷的小禾坪。

    88岁的许盛梅老人,1955年在株洲市城建局规划科工作,是株洲车辆厂第一批建设者,见证过老莱子墓的原貌和销毁过程。他也多次对我说起昔日老莱子墓的原址,便在工厂的总仓库与铸钢车间之间,就是厂内的经三路与纬一路交叉处。1958年建设株洲车辆厂时,墓地与余家祠堂被毁,仅存的一件文物“莱子捐碑”被当做“四旧”之物流落民间。上世纪九十年代,区政协机关干部在杉坡里一袁姓村民的屋后找到已断为两截的残破石碑,袁将其献于政府,后保存于荷塘区仙庾庙左侧的庭院中,现在去仙庾庙的游客,仍可以看到这块镶嵌于碑墙上的“莱子捐碑”。

    古墓虽去,捐碑犹存,这块饱经历史沧桑的捐碑,为解老莱子的隐居之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石碑长约2米,宽约0.5米,碑面虽有自然风化或人为破损的痕迹,但上面所刻的“重修莱子捐碑”“清同治年”“老莱子,楚人也,葬此地”等文字还是清晰可辨。

    良图塅大片的土地,如今已经矗立起许多高大的生产厂房,上世纪九十年代,工厂将生产厂区内的四纵四横主要道路,定名为经、纬一、二、三、四路。良图塅已经不存在了,倒是宋家桥老街上的繁华集市一直延续了下来,每逢集日,四面八方来的摊贩、农家携来土特产,早早就排在几条马路上,集贸市场里,人头攒动,热热闹闹了几十年,已经成为了全市厂矿生活区唯一的“赶场”特殊风景。集市主马路边上有两株郁郁葱葱的古香樟树,是清代乾隆年间良图塅乡民所植,掩映在香樟树之后的便是车辆厂的第一批家属生活区,现在叫东风村,刚建厂时,村民们唤这里为良图塅茶园坡东坡里,1958年国家分配进厂的第一批大学生,当年就在这两棵古香樟树下写情书、谈恋爱,如今走过此处,还能时常碰到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们在这里晒太阳,聊起往日良图塅的田土肥沃和树林茂盛,脸上仍会显现喜悦的样子,仿佛又回到昔日的青春岁月。

    香樟悠然相对,平静、清闲,枝叶相连,车辆厂的老人们,看着260多岁的两株古樟,枝繁叶茂地显示着良图塅一大方土地的古朴,自然会找到一种怀旧,一种念想,一种情结,一种寄托。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