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冬春训“三土”模式接地气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沩山镇新东堡村“屋场夜话”场景(资料图)。通讯员 供图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讯(记者/刘毅 通讯员/王清华 刘勤翰) “配合支村‘两委’工作,对于涉及村民利益的事我都会召开村民会议讨论,充分听取意见……”近日,在醴陵市李畋镇村民小组长培训会上,该镇潼塘村湾里组组长陈仕福交流分享自己的“工作经”。

    这是醴陵市创新农村党员冬春训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该市推出具有“土色土香土味”的学习培训举措,助力农村党员提高党性修养、学习实用技能、增强致富本领、强化作用发挥,抓好基层党建促进乡村振兴。

    学习形式紧扣乡土

    “乡亲们,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党史故事是《包干到户 体制创新》……”3月9日上午,该市沈潭镇美田桥村的“云喇叭”广播响了起来,不远处的田埂上,农村党员们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一边侧耳倾听。

    该市结合各乡村实际,贴心选择学习载体,满足不同党员的培训需求。其中,针对日常工作较忙的农村年轻党员,通过新媒体手段,依托“醴陵组工”微信公众号、党员微信群等平台,实时发布党的思想理论、乡村振兴政策、农技知识等内容,把农村党员碎片化时间装进“口袋”,将培训课堂搬上“云端”。对于行动不便的农村老党员,则通过“星光夜校”、上门送学等形式,将培训课堂“搬到”老党员家门口,让老党员不漏学、不掉队,真正使冬春训成为党员提高综合素质的“充电宝”。

    宣传教育立足本土

    “我们要紧紧跟党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连日来,醴陵市自然资源、乡村振兴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相继来到东富镇,以通俗易懂的“土话”给当地党员送上一场场精彩的知识宣讲。

    醴陵红色资源丰富,该市依托李立三故居、耿传公祠等党员教育基地,用身边的历史作为鲜活的教材,以农村党员听得懂、听得进的主题宣讲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推动冬春训走深走实。

    其中,该市孙家湾镇、沩山镇等乡镇组织辖区各村(社区)邀请本地老党员,通过“屋场夜话”讲述本村红色故事,把政治理论学习融入“身边故事”,不断增强农村党员扎根乡村的归属感和建设乡村的使命感。该市王仙镇组建机关干部红色故事宣讲团,到辖区各村(社区)宣讲左权、陈觉、赵云霄等革命先辈的动人事迹,使冬春训成为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加油站”。

    实践活动沾满泥土

    醴陵市将农村党员冬春训与服务群众相结合,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冬春训充满了泥土气息和民生温度。该市船湾镇杨木档村村民邓春连因言语残疾不能说话,加之年龄偏大,在“屋场夜话”上,她提出想找一份工作的想法,镇干部几天后通过精准匹配,将其推荐到一家陶瓷企业帮扶车间上班。

    醴陵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已举办“屋场夜话”活动200余场,把议事平台搬到群众家门口,在党员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累计4000余名党员群众参加,收集问题330余个,办结率达99%。

    同时,改变过去“千人一课”灌输式学习方法,从农村党员群众的需求出发,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引导党员致富能手、种养大户、农技专家现场教学,让冬春训更贴近农村实际。如该市浦口镇荣坪村利用冬春训实践课堂,邀请农技专家为因雪灾受损的辣椒苗等作物“把脉问诊”,实地讲授栽培技术、补种措施。

    该市还结合“五个到户”工作,组织党员开展“敲门行动”,到户宣传用火用电用气安全知识、推广“格防码”等,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