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路上“乘风破浪的姐姐们”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刘立云正在整理菌棒。受访者 供图

    工作中的侯喜蓉。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陈驰 摄

    龙双娥推销草莓。受访者 供图

    谢凤丹在工作。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 邹怡敏 摄

    黄广红在清洗黄豆。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刘毅 摄

    编者按

    策划:尹二荣

    在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海洋中,株洲县域有一艘姐姐们驾驶的“女神号”,扬帆起航,乘风破浪。

    攸县的“茶油姐姐”侯喜蓉,让家乡的茶油走出去,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炎陵的“香菇姐姐”刘立云,返乡创业种植食用菌,独占该县食用菌培育市场鳌头;渌口的“自强姐姐”谢凤丹,身残志坚,从受助的贫困户变为助人的村干部;醴陵的“豆腐姐姐”黄广红,靠着祖传手艺制作豆腐,用勤劳的双手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茶陵的“网红姐姐”龙双娥,线上为家乡农产品打call,成为助力县域农副产品销售的巾帼标杆。

    航行途中,并非事事一帆风顺,或有惊涛骇浪的凶险,或有潮涨潮落的起伏,亦或有风平浪静的瓶颈,但她们没有退缩,激流勇进,以自信、向上、拼搏的姿态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终将到达成功的彼岸。

    “香菇姐姐” 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炎陵刘立云成立合作社,年产食用菌占全县95%以上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黎世伟

    通讯员/张和生 凌显富

    迎着微醺的春风,3月5日,记者来到炎陵县水口镇水西村龙炎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水口基地大棚,只见一颗颗赤松茸“好奇”地探出圆圆的“脑袋”。

    “采摘之前,先用手拧一拧,再轻轻一带就采下来了,整个过程要轻……”合作社负责人刘立云一边指导员工采摘,一边安排人装筐、过秤、装车。

    “一天能卖多少?”记者问。

    “现在是销售旺季,每天能卖两三吨。”刘立云快人快语。

    刘立云,36岁,该镇盐池村村民,成立龙炎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水口、船形等4个乡镇建立种植基地,年产食用菌达260吨,占全县的95%以上,她也被别人称为“香菇姐姐”。

    几经波折,矢志不移种食用菌

    2017年,刘立云从深圳打工返回老家盐池村,筹资10多万元,在临近的水西村流转土地,搭起大棚,种植食用菌。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刘立云说:“刚开始,我进了一万袋菌包,由于管理没跟上,菌包染了病,全扔了,心疼了好长一段时间才缓过神来。”

    她没有放弃,几经努力,终于把香菇种出来了。一朵朵肉嘟嘟的香菇开始钻出菌棒,刘立云非常高兴,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她大感意外:香菇长出来了,但个头小,产量低。通过请教,她发现是菌棒感染细菌所至。她将菌棒逐一分拣,后经阳光暴晒,重新拌料装袋,灭菌、接种,终于挽回损失。此后,她吸取教训,刻苦钻研生产技术,食用菌越种越好。

    香菇种出来了,销路又在哪?“刚开始,我要坐着班车,去县城销售,有时一跑就是一天,忙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回忆起创业往事,刘立云记忆犹新。

    爱拼就会赢。在她努力经营下,食用菌种植基地逐渐有了起色。

    建设基地,带动300多村民就业

    几年下来,刘立云的食用菌种植面积发展到千余平方米,后来,她又投资870万元,将基地扩至其它乡镇。

    如今,她在4个乡镇建起了规模化食用菌栽培基地,加上原先的3个小基地,共有7个,年产值1300多万元,炎陵县95%以上的食用菌来自于她的基地。

    她成立龙炎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通过采取“企业+扶贫工厂+贫困户”的模式,带领当地村民发展食用菌生产。现已举办技术培训班4期,培训287人,带动当地妇女季节性就业300多人,已跟22名贫困妇女签订长期用工协议。

    接下来,她打算实行公司化运作,扩大规模,打造品牌,开拓市场。“计划用5年时间将水口镇打造成‘百菇园’,将炎陵打造成‘香菇之乡’。”说起未来的打算,刘立云信心满满。

    “网红姐姐” 带货助农的“暖心人”

    茶陵龙双娥建电商平台,让滞销农产品成“爆款”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陈洲平

    通讯员/阳童

    3月6日下午3时许,龙双娥赶到株洲朋友家,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看着对方直播带货推广“好棒美”产品,手上笔记本记个不停,这样“取经”模式已成为她今年春节后常见的学习方式。

    今年50多岁的龙双娥是茶陵人,2017年,她创办了株洲市企云电商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企云电商),为茶陵农副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作出了贡献,是当地有名的“网红姐姐”。

    毅然下海,圆了微商梦

    披着的齐耳短发,露着光洁的额头,化着淡淡精致的妆容,眉宇间满溢飒爽英姿,见到龙双娥的第一印象是直爽、干练。

    2004年,不顾家人劝阻,龙双娥从中石化辞职下海,自己创业,承包过多个乡镇、村加油站、林场,下乡成为她的工作常态。

    龙双娥是个赶时髦的人,平时爱上网冲浪,通过网络了解了社交电商。2015年她动员几个朋友一起做微商。

    经过两年打拼,龙双娥与朋友组建了20多个微信群,每个群有400多人,成为茶陵有名的微商,不少农户主动找到她帮忙带货。

    创办企业,走上扶贫路

    2017年11月一天,龙双娥在火田镇开展带货行动,来到一户脐橙种植大户家中,发现满屋都是脐橙,她连声恭喜户主收成好。

    “好什么,歉收愁产量,丰收愁销路,脐橙销不出去,就会烂在家里。”对方一句话,把她噎住了。

    “我来免费帮你卖。”龙双娥说道。可她没想到的是,对方一口拒绝了。在她再三要求下,对方才同意让她试销。3天时间,龙双娥销售脐橙4000公斤,帮助农户打开了销路。

    2018年,一则关于茶陵县严塘镇“一颗百香,千般滋味,万种风情”的微信文章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转发。这场成功营销的背后,是企云电商付出的努力。同年6月,虎踞镇紫皮大蒜滞销,企云电商主动出击,推广销售紫皮大蒜20吨……

    不忘初心,助农永不怠

    2019年底,企云电商的合伙人纷纷因为公司效益差而选择离开,只剩她一人坚守。

    龙双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给贫困户推广和销售产品全免费,有时还补贴运费,遇到农产品滞销也是贴本推销,公司盈利仅靠一些农业大户的广告业务。

    合伙人离开,家人有怨言,但她一定要把这个事业坚持下去。

    2020年,电商迎来了春天,龙双娥调整经营模式,加强对接电商平台,利用节会开展农产品推广。

    2020年12月,抓住深圳茶陵商会召开年会的机遇,龙双娥带着茶陵诸多优质农产品到会场,进行宣传和推广,接收脐橙订单1万斤。2021年1月,她抓住长沙茶陵商会召开年会之际,推销脐橙和三红蜜柚1500件……

    “茶油姐姐” 勇闯市场的追梦人

    攸县侯喜蓉建智慧工厂,茶油远销东南亚国家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陈驰

    通讯员/陈新妮 刘晓聪

    侯喜蓉出生在攸县桃水镇,家境贫困,但她骨子里有异于常人的韧劲,凭着“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的冲劲儿,从一名“农村丫头”一路走到湖南亚美茶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位置。

    一次意外,萌生与乡亲们种油茶致富的念头

    3月6日,虽是周末,上午7时多,侯喜蓉来到办公室,思考着智慧油茶产业园的布局。

    侯喜蓉大学毕业后去深圳务工,干过餐饮、商贸、零售等多个行业,为的是赚钱养家糊口,但在事业上没有归属感。

    2011年,侯喜蓉与丈夫回长沙务工。有一次带女儿回攸县老家,孩子玩耍时不慎摔伤,家中老人用山茶油为孩子涂抹伤口。她深知茶油的好处,如何让攸县茶油走出去,与乡亲们共同致富。从那时起,一颗种子,悄然埋在心中。

    回到长沙,拿出积蓄,侯喜蓉成立公司,购买压榨设备,通过定向收购油茶籽,进行加工,做起了茶油零售。2011年至2014年,依靠着良好的口碑,零售额日渐增长。

    “为了省钱,我学会驾驶三轮电动上门送货,吃住在加工作坊。”侯喜蓉说,随着客户增多,没有固定生产线,产能偏低的弱点日益凸显,如何求变,让她陷入两难。

    一个订单,选择攸州工业园投资建厂

    2014年,侯喜蓉接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大订单,价值40万元。连续加班了半个月,还是耽搁了交货时间,加之包装比较粗糙,客户不满意。这个订单,没有利润,还亏损了。

    她说,原因在于原材料配送偏慢、没有快速生产线、人手不足等方面。

    2014年下半年,侯喜蓉受邀参加了攸州工业园“迎老乡、建家乡”的招商活动,这次会议,对她来说是人生中的转折点。

    “经过长谈,攸州工业园为我们提供标厂,并协助我们贷款与第三方融资等。”侯喜蓉说,解决顾虑后,在经营思维上,也有彻底转变,前期投资1个亿,开始建设智能化生产线与仓储中心。经过招工培训,公司员工规模达到40人,完全满足全自动化生产线用工需求。

    经过多年努力,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的油茶基地达3万多亩,可带动20000多户农户。该公司建立了茶油生产完整的产业链和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

    2019年10月,侯喜蓉接到一个来自新加坡的订单,首批500斤茶油。后来,她又将茶油销至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让攸县茶油走出国门。

    侯喜蓉介绍,2021年,公司总营业额突破了1亿元,预计今年可达2亿元。

    如今,公司启动5G智慧油茶产业园(新工厂)的建设,总投资2亿元,一期投资1亿元,今年3月将投产。

    “豆腐姐姐” 起早贪黑的勤快人

    醴陵黄广红传承老手艺做豆腐,年收入超10万元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刘毅

    通讯员/杨雅慧 陆杏聪

    3月4日,醴陵市沩山镇沩山村,空气中还夹杂着丝丝凉意,黄广红招呼完客人,又忙着给豆腐乳贴标签。“水质好,做出来的豆腐又鲜又嫩。”她说。

    今年33岁的黄广红和丈夫靠着祖传手艺制作豆腐,年收入超过10万元,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高中毕业跟爷爷学做豆腐

    好山好水,成就了远近闻名的“沩山豆腐”,外表白嫩,煎则香爽滑腻,煮则柔和滋润,堪称一绝。黄广红就在豆腐文化浸染下长大。

    父亲因车祸瘫痪,母亲在她3岁时离家出走,打记事起,就看着爷爷做豆腐。“那时候在一间小小的土屋里,有磨盘、灶台、滤网……”她说。

    2009年,黄广红高中毕业,因家庭变故,她无奈放弃学业,潜心向爷爷学习祖传技艺。

    那时候没有机器,常年要到山上找柴火,最费力的豆浆、豆渣分离都是靠人工,双手一年四季被热水烫得脱皮。

    一年只休两天

    常言道:“世上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黄广红对这句话有着深刻的体会。

    浸泡清洗豆子、磨豆子、兑水过滤、煮豆浆、再过滤、加石膏粉凝固、放入豆腐槽压成形。每天下午6时,黄广红夫妻开始忙碌,几道工序做完,往往要到次日凌晨。

    “下午补个觉,凌晨2时做完豆腐,5时左右起来去送货。”黄广红说,一年到头,只有大年初一、初二休息,越是节假日越忙碌。

    “好水做出好豆腐,‘沩山豆腐’品牌要靠沩山的好水。”黄广红说,她家的豆腐,始终采用最原始的工艺、最天然的材料,不加任何添加剂,深受市场欢迎。

    早在2014年,她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仅两年时间就成功脱贫,还在山下新建了红砖新房。

    留住儿时味道

    “蒸酒打豆腐,充不得老师傅。”黄广红做豆腐有一个原则,点豆腐若没掌握好火候,点老了或点嫩了就直接倒掉,隔日豆腐决不流入市场。靠着优质原材料和传统手工技法,她制作出来的豆腐色泽匀称,方正有型,香气四溢。

    2017年,黄广红参加“醴陵市农产品展销会”,一举打响了品牌,“朋友圈”扩大了。销售旺季时,每天要用掉200斤黄豆。

    “做豆腐本来利润就不高,没卖完只能倒掉。”黄广红脑子活、爱琢磨,2015年,在制作新鲜豆腐售卖的同时,她开始自制豆腐乳、豆腐皮等产品,并利用微信朋友圈予以推广。2020年,她注册了“猫舍·沩山豆腐”商标,豆腐乳年销量成倍增长。

    只要肯钻研、勤奋斗、不服输,就能过上幸福生活。“继续把豆腐做好,让更多人吃上正宗的‘沩山豆腐’,留住儿时的味道。”她说。

    “独臂姐姐” 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渌口谢凤丹自立自强,贫困户“逆袭”当上村干部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邹怡敏

    通讯员/刘铁华 彭茹

    “大姐,这个钱交得值,万一生病,就医就有保障,能减少家庭经济负担。”3月4日上午,渌口区龙门镇太湖村支部委员谢凤丹拿着花名册,正上门入户开展2022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工作。尽管只有一只手,但她工作细致严谨,村民对参保对象、缴费标准、缴费时间有疑问,她耐心解答,对于不会操作手机的老年人,她代为办理。

    过去,谢凤丹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凭着自立自强的骨气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她和丈夫成了村里的种植能人,后又被推选为村支部委员、区级党代表,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自立自强早脱贫

    2015年,谢凤丹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我们夫妻两个加起来才一双手,又没技术,还有两个孩子,生活实在窘迫。”谢凤丹介绍,幼年时一次意外,她失去了右臂,丈夫唐铁球在外务工也因意外失去了左手掌,两个肢体残疾、文化水平又不高的人找工作比较困难,只能靠打零工赚取微薄的收入,因为没钱建房子,只能借住在娘家。

    转机总在不经意间到来。2017年11月底,太湖村村干部到谢凤丹家走访,得知她读过高中,便多留意了几分。不久,村里因人手不够,需要招聘一名文员,负责整理资料和协助扶贫办工作,便立马想到了谢凤丹。

    这份工作就像困境中的一束光,照亮了她心底的希望。不会操作电脑软件,她就问“度娘”;不熟悉政策,她就请教镇村干部,她边学边做。对自己手头的事情始终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她很快熟悉了各项事务,成了扶贫专干。

    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谢凤丹还帮助丈夫下田干活。夫妻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年靠种瓜蒌增收6万元。2019年,她家顺利脱贫,并获评市4星级“脱贫之星”。同年,她光荣入党。

    脱贫当上村干部

    2020年底,谢凤丹被推选为太湖村支委委员,负责民政方面的工作。

    谢凤丹感受到群众的信任和肩上的责任,“我过去是贫困户,我很清楚家庭困难群众需要什么。”群众有困难,她耐心地解读政策、向上反映、争取支持,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帮助,她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去年,谢凤丹被推选为区级党代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发展壮大村里的产业。“去年开始种荷花,还套养了鱼、泥鳅、田螺等,收入有10万元。”谢凤丹介绍,去年种瓜蒌收益下降,今年她便把种植基地拆了,目前正趁着天气晴好翻耕土地,“今年市场好的话,打算扩大种荷花的规模,吸纳村民务工,为村民创造更多增收渠道。”

    湘女兴乡有力量

    肖蓉

    评论

    半个多世纪前,八千湘女上天山,在荒凉的戈壁上拓荒创业,传为佳话。新时代的乡村湘女,勇于开拓、坚韧不拔的精神深入骨髓,从未改变。她们不再是家庭主妇的传统角色,乡村这片沃土成为她们奋斗贡献、挥洒能力的大舞台,有的更是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带头人。

    激发乡村沉睡的“她”力量,鼓励留守家乡的农村妇女实现个人价值,主动在乡村振兴之路上闯出一片天。如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引导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建设家乡,给予妇女更多话语权,充分调动妇女的主人翁意识。用知识和技能“武装”农村妇女,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知识技能培训活动,增强农村妇女学习意愿。助力妇女就业创业,降低女性创业门槛,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缓解妇女创业起步慢、融资难等问题,激发农村妇女创业热情。

    社会的发展已经推动妇女走到时代前沿,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乡村湘女走向乡村振兴的舞台中心。她们勤劳善良,既能主内又能主外;坚韧果敢,创业干事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秀外慧中,在乡土社会中尽显女性细腻温情的特质,汇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巾帼力量。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