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高晓燕
通讯员/谭小洋
加快培育制造名城,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实现株洲工业重振雄风,今年要怎么干?3月10日,全市工业和信息化暨园区工作会议给出了答案。
设立13条标志性产业链
今年,我市对产业链进一步优化调整,设立了13条标志性产业链。
围绕这些产业链,我市将逐链编制“两图两库两池两报告”,精准发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开工、建设、投产形成梯度推进,重点是北斗产业园、航空动力重大专项、IGBT核心器件制造(三期)、三一株洲基地等项目建设。
充分发挥产业协作配套的力量,让每一条产业链都“大河有水小河满”。今年,我市将继续组织开展“国企带民企、大手牵小手”活动,促进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全年将开展配套协作、供需对接活动20次以上。
集链成群。今年全市将重点培育产业集群梯队,其中,确保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通过国家验收,支持中小航空发动机、先进硬质材料产业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陶瓷、服饰产业创建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促进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创建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确保高分子新材料、陶瓷、服饰产业通过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验收。
园区以“亩产论英雄”
产业发展是城市的动力,对于以工业为重的株洲来说,产业园区就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
如何建好园区?以改革促发展。
今年,我市已起草了相关改革文件,重点围绕园区管理体制、运营机制、薪酬体制、“放管服”等改革事项展开。目前文件已进入最后的审定程序,这将是未来几年全市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以园区的专业化特色化建设来提升产业能级。我市将尽快出台园区产业发展定位目录,聚焦主特产业招大引强,支撑园区承载能力大提升,全年新引进、新开工、新投产5000万元产业项目分别达到145个、130个、110个。
全市园区将全面铺开亩均效益评价,以“亩产论英雄”。同时,联动推进“标准地+承诺制”改革试点,实行工业用地弹性供应制度。促进“三生融合”“三态协同”,持续优化园区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因地制宜赋权强园,实现“园区事园内办”。健全“现场帮办、全程代办、部门快办、联合督办”服务机制,探索“企业办事不求人”常态机制,打造“一件事一次办”园区样板,积极创建一批智慧园区、绿色园区、平安园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新苗”“尖峰”“立柱”
3大计划培育企业
今年,对企业“因企制宜”开展分层次培育的政策导向将更加明显。
为新生企业和项目实施“新苗”培育计划。大力支持企业依托成熟技术、成熟产品、成熟团队、成熟市场,裂变产生新的市场主体,力争全年孵化裂变企业20家以上。同时落实《株洲市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方案》,通过精准帮扶稳存量、多措并举育增量、加强培训提能力等措施,推动企业“升规入统”。
对“专精特新”企业实施“尖峰”培育计划。以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重点,整合安排奖补资金,通过财政专项支持、市领导对口联系、融资“直通车”、上市培育扶持等措施,培育一批掌握独门绝技的“小巨人”和“单项冠军”,确保全年认定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00家左右,新增省级、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各30家以上,培育国省单项冠军企业(产品)5个。
面向大企业实施“立柱”培育计划。给予工业企业成长激励,分层建立10亿元、20亿元、3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级别的重点企业培育库,帮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其中,将力促立德金属、华联瓷业、大豪药业等企业迈上10亿元台阶,株洲齿轮、时代半导体等企业迈上20亿元台阶,麦格米特、旗滨玻璃等迈上30亿元台阶,北汽株洲分公司、株所风电事业部迈上100亿元台阶。
发挥“厂所协同”
推动企业“上云”
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是首要条件。
随着株洲优势企业迈向更尖端领域,技术创新进入“深水区”,如何在“刀锋”起舞?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我市将创建通航发动机、先进硬质材料、永磁动力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筹建先进硬质材料研究所、湖南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挥厂所协同优势,支持龙头企业参与“揭榜挂帅”,在重点产业领域承担一批重大国家专项,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继续加大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行业与产业的融合。”市工信局局长宋长征介绍,全年我市力争新增“深度上云上平台”企业1000家左右,开发5G应用场景30个以上,实施重点智能制造项目60个以上,建设智能车间(产线)40个以上,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等20个以上。同时,还将支持株洲高新区开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
品牌是企业的生命线和“护城河”。助力先进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等优势品牌迈向国际一流,我市还将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活动,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湖湘精品”,创建一批品牌培育标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