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用丹心妙手绘就“漆彩人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刘双喜展示他的漆画作品。记者张媛/摄

    刘双喜在工作室内作画。记者张媛/摄

    株洲非遗

    张媛 张立

    高手在民间,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一脚黄泥一脚灰,追着太阳抢时节,在株洲市渌口区南洲镇丰子塘小山村里当农民的刘双喜,还有另外的身份,株洲漆画手工艺的第4代传人、首批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漆画传承人、株洲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会员等等。

    农民与漆画师,一个靠力气,一个靠手艺,刘双喜凭借着农民的踏实与勤劳,用自己的丹心妙手,描绘出属于自己的“漆彩人生”,传承和创新,推动着漆画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不断向前发展。

    被漆“咬”,还未出师,就开始独立接活

    画画,是刘双喜从小的爱好。小时候,没有多余的钱买本子和笔,他就捡树枝在泥地上作画。这时,总会围过来一群小伙伴连连称赞。欢声笑语,让他笔下的动物,各个活灵活现,人物,都神采奕奕。

    1980年,16岁的刘双喜初中毕业,迷茫、无助。父亲问他何不去学一门手艺,当时十里八乡有名的漆画匠人田新梅正在收徒弟。

    当时,漆画是当地出了名的“金饭碗”,婚丧嫁娶、新房竣工以及新店开业,都要请漆画师傅上门创作。衣柜、橱柜、床和大门等家具,都要让漆画师傅画上鸟、兽、梅、竹等元素的装饰画。

    刘双喜决定试一试。

    漆画,是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绘成的画,但对于传统的漆画师而言,过敏是绕不过去的难题。第一次接触漆画的那个夏天,刘双喜就被漆“咬”了。

    刚开始是脸肿成熊猫样,后来沾到一点大漆在手上,刘双喜的两条手臂上就长满了类似湿疹的小红疙瘩,一排一排,密密麻麻,奇痒无比,还不能挠,挠破后流出来的毒水流到哪,感染到哪。刘双喜觉得白天有活干,还可以转移注意力,可到晚上压根没法睡,心里猫爪儿挠似的,只能将整个手臂放在冰凉的井水中,才能缓解一点儿手臂的痒。

    可就是这样,刘双喜还是坚持了下来。半年后,慢慢地,他的身上有了抗体,症状才渐渐消退。刘双喜说,现在漆画的原材料大漆都改用环保漆,不会出现被漆“咬”的事件。

    熬过了被漆“咬”,刘双喜凭借自己画画的功底,在一众师兄弟中,出类拔萃,还没出师,就开始独立接活。

    写信、临摹、收集资料,痴迷漆画

    漆画虽然和手工艺有关,但它却归属于绘画这门艺术门类。刘双喜觉得,不仅要关心漆艺技术所带给他的可能性和整体协和性,还要关注绘画本身。光懂漆艺,不懂绘画,成不了漆画家,光懂绘画,不懂漆艺,也做不了漆画家。

    1981年的冬天,刘双喜鼓起勇气给中央美院写信,表达想去进修的愿望。一年之后,他终于等到回信,但建议其去找当地的文化部门就近学习。

    马不停蹄,几经周转,刘双喜带着自己的作品,找到了当时正在株洲县渌口镇(今渌口区渌口镇)伏波文化馆从事艺术工作的肖佩苍。

    初生牛犊不怕虎,刘双喜推开肖佩苍的办公室门,就将作品铺在办公桌上,直入主题,请求指导。

    或许是因为看到刘双喜身上的那份朴实和诚恳,肖佩苍并没有责备他的唐突,而是和他聊了一下午,从油漆的配比到色彩浓淡,从绘画历史,再到绘画技巧,关于绘画艺术的一切,无所不谈。刘双喜觉得自己眼前敞开了一扇大门,门里闪耀着五光十色,迷人而伟大。

    临走前,肖佩苍还借给他一本珍贵的孙其峰白描画册,并嘱咐其多临摹,多运笔,多揣摩。

    如获至宝的刘双喜白天忙农活,晚上挑灯临摹,经常一抬笔就能听到鸡鸣。一个月下来,刘双喜的绘画技巧突飞猛进。

    从刚开始他只是信手涂鸦,慢慢地学到了构图、布局、色彩运用等绘画技巧。当时农村关于绘画的书本资料极少,为了搜集绘画素材,刘双喜开始串家走户,寻访庙宇、祠堂。用他的话说,只要是图画,都要揣摩揣摩。

    渐露头角,题材广泛

    漆画没有油画那般高雅,也没有水粉画那般妖娆,但是经过调配描绘出五彩斑斓的作品,像极了隐于山间、传于民间的一介布衣。它根植于民间,广泛运用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之中,与人们普通的生活息息相关。

    上世纪90年代,刘双喜在村子里小有名气了。因为油漆画具有人物形象生动,色彩丰富,且耐水洗,保管时间长的特点,很多人都请刘双喜在墙壁、玻璃和布上画画,经常是这家的活没干完,就被预定到下几家,一年四季的生意从不间断。

    夏天,油漆熏得睁不开;冬天,拿画笔的手冻得开裂。刘双喜边养家糊口,边精进自己的绘画技艺,并加以创新,融入自己的想法,“手艺人不是我想要的,关于漆画,我想有更高的作为。”

    为了方便创作,刘双喜将两间卧房改成了工作室,墙上挂满了作品,从花鸟、野兽,到人物特写、乡村风貌,应有尽有,惟妙惟肖。

    刘双喜说他的创作题材涉及面广,从表现严谨写实功底的具象造型到意韵流转的抽象构成作品。他的题材跨度之大和完善程度打破了很多人对“艺术必须靠专擅的题材才能搏出位”的印象。

    2007年,在株洲县(今渌口区)优秀民间艺术评选活动中,他的漆画作品获得了一等奖。从此,在艺术界,农民刘双喜的名头越来越大。

    刘双喜说,40年间,他绘制的作品多达上千件,最满意的一幅漆画作品,名为《中华璀璨的民族文化》。作品以抽象的形式,将民俗元素融入其中,长度达到10米,被株洲市文化馆收藏,挂在了正门醒目的位置。而刘双喜创作过的最长的一幅作品,竟超过了30米。还有“后羿射日”“八仙图”“福禄寿”“封神榜人物图”“三国演义图”,一个个神话故事或历史人物在他的笔下全活了。

    创新漆画方式,传承千古技艺

    由于手艺精湛,醴陵、攸县等外地的顾客,都曾请刘双喜上门画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电脑等技术冲击着手工绘画业,漆画也开始走向没落之路。

    作品价格在数百元至数千元之间,尽管在民俗艺术圈内颇有名气,可刘双喜漆画作品的销售情况却不佳,前来问询者寥寥无几。

    迫于生计,他不得不放弃他漆画的主业,农闲之余外出打零工。

    “高科技的漆画方式是直接用电脑在材料上3D打印。我这门手艺被笑称为‘土玩意儿’。”面对漆画这门传统手工艺如今的困境,刘双喜的脸上写满了无奈。

    比作品难卖更让刘双喜揪心的是,无人来传承他的手艺。十多年来,刘双喜带过几个徒弟,可最终都因为生计问题而放弃。

    去年,刘双喜被推举为“株洲市渌口区第二届人大代表”。他觉得他该为漆画这一古老的技艺做点什么。“我想把漆画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在刘双喜看来,漆画艺术更多的应该是思考漆画的本体语言,结合“器”与“画”,“立体”与“平面”两种类型,把中国漆画文化转化为一种加上个性化表达的新的语言形态。

    现在的刘双喜,除了画画的内容不断扩展外,还不断尝试新的漆画方式,如油漆装饰画、油漆工艺品等,“这个油漆喷绘也是我尝试的新方式,用油漆喷绘在玻璃上作画,喷绘画细腻,装饰性强,家庭装修用得多。”

    “现在我最大的愿望是成立一个民间漆画艺术工作室,搜集漆画的相关资料,潜心学习和创作。”刘双喜说。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