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遒
家门口对面一巷子里,布满了七八个早餐店,下米粉的、炸油条、做烧饼的……其中有家夫妻包子铺连个显眼的招牌都没有,但是特别好找,因为每天清早队伍那个长……大家给包子店取名叫“原味大包”。
包子店很小,装修简陋,也没啥资产,一台机器、一个白案台和几个蒸笼,资产估计最多三千元。就这么个店,在家门口却开了有二十多年。男人姓王,河南人,身材魁梧,皮肤黝黑,憨厚老实;张姐株洲本地人,聪慧麻利,嘴巴甜。
最重要的是他们家的包子皮发得尤其好,刚出笼屉的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咬一口,满齿丰腴,香而不腻,回味无穷,而且还不贵。听老板说面粉都是从河南老家寄过来的,在选料、配方、搅拌以至揉面、擀面都有一定的绝招儿。难怪他家的包子这么超级好吃,原来老王身怀绝技,掌握了镇店之宝。
每天早上4点开始,夫妻两人就不停地包,配合默契,蒸屉已经堆得快到天花板,绝对的人气王,还是供不及热情的购买者。不少老顾客都是先预定包子,然后到河边风光带、菜市场溜达一圈,回来时拿上满满一大袋,我也是其中一位忠实粉丝。
然而半个月后,在夫妻包子铺对面,开了一家连锁包子店。进门一副红色楹联“开张笑纳城乡客,开业喜迎远近宾”格外醒目,店内布局合理、装饰雅致。包子的品种还挺丰富,除了肉类之外,还搭配了各类时蔬馅儿,大小和原味大包差不多,价格也实惠。
世人都好奇,尤其在吃上面都想尝尝鲜。开业的第一个月,连锁包子店优惠活动接连不断,吸引了众多路人,宾客盈门,一派红火景象。再看夫妻包子铺这边,没有了昔日的兴旺与热闹,原来的熟客从此经过,径直而去,无视夫妻包子铺老板的满脸无奈。
这也难怪,同行是冤家,还离得这么近,竞争无法避免。试味之后,大家开始了对比,夫妻店的包子皮软,有弹性;连锁店的包子肉馅均匀,机器加工切得细碎,颜色鲜亮。两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但是,让食客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品尝到了更多的美食。然而,王哥和张姐作为传统手艺人,原味大包是经过时间的沉淀与传承的艺术,在传统手艺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现在,两店的竞争,成了传统手艺与现代技术的碰撞,家庭作坊与连锁工厂的博弈。作为旁观者兼吃客的我,真为他俩捏了一把汗。
周末,晨跑完,我像往常一样来到原味大包买早点。门上贴了一纸:因家里有事,择日开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关门了!
不久,大家纷纷猜测。有人说,母亲身体不好,两口子回老家去了;也有人说,家里有喜事,忙不赢;还有人说,生意不好,搞不下去了……半个月过去了,门还是没有开。
突然,我有点想原味大包了。昨天下班回家,路过原味大包店,店里机器轰鸣,门口围着很多人,招牌拆了!“周老师,下班了啊!”王哥笑容满面的从人群中走了出来。
“这干嘛?”我迷惑。
“搞装修,准备重新营业,也有十来年没有翻新了……”张姐搭话,有点不好意思。
我笑了,因为时间流逝,那原味,一直扎根在我心头,发自内心佩服两口子的从容淡定和对传统手艺的执着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