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蝉联“国家卫生城市”,株洲凭什么?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卫生执法。 市卫健委提供

    编者按

    2月8日,全国爱卫会发出了2021年度国家卫生城镇复审结果的通报,我市榜上有名,再次保住了“国家卫生城市”这块金字招牌。

    2009年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2013年、2017年先后高分通过国家第一次、第二次复审。多年来,我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市民素质明显提高,国家卫生城市形象持续提升。

    此次国卫复审工作于2020年3月启动,受疫情影响,其时间跨度延长、难度加大。为了赢得卫冕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杨胜跃副市长牵头协调指挥;城市各区全民参与,打造亮点;各级各部门严格对照标准,落实责任,保证了各项迎复审工作得到全面落实。

    本期健康周刊带读者回看近年全市爱国卫生工作,并为您解读评审的相关变化,呼吁全体株洲人珍惜这块来之不易的金字招牌,以身作则,提升国卫水平,将“国家卫生城市”的招牌擦得更亮。

    擦亮金字招牌,做强爱卫矩阵

    朱洁 齐新明 谭德伟

    “国家卫生城市”来之不易,饱含着多年来株洲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是株洲人民最引以为豪的城市名片。为了守护这块金字招牌,近年来株洲爱卫工作持续发力。

    做强硬件 城市骨架换代

    一座卫生、美丽、幸福的城市,一定有与之匹配的“硬件”。为此,近年我市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骨架格局不断提升。

    2018年以来,我市共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00余个,完成投资500多亿元。

    神农大道A段、龙洲路、枫溪大道拓宽改造等一批项目顺利竣工;莲株高速、湘江大道一期、东城大道、航空大道、千亿大道、洞株路等竣工通车;北环路D段、云龙大道快速化改造、响石广场改造等项目顺利竣工通车……

    城市供水、供气、污水设施建设不断优化,管理不断升级。全面开展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水污染防治项目42个,建成河西污水处理厂二期,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项目18个,规范化整治8个工业园区工业污水处理设施。新建改造城市供水管网40公里、燃气管网125公里。

    优化管理 城市品质提升

    对“国家卫生城市”来说,“硬件”是基石,管理和经营才是生命。

    高位推动,爱卫组织管理坚强有力。市委、市政府将爱国卫生工作列入市、区两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和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十三五”发展规划,出台了《市爱国卫生管理办法》《市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办法》等地方性爱卫规范性文件。

    严格全市爱卫工作目标责任管理,每年将爱卫工作纳入市绩效考核范畴,每月对城区爱卫工作进行考核评比。健全爱卫会组织,市爱卫会主任由市长担任,成员由42个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市编办批复同意在市卫健委单设爱卫工作科(市爱卫办),各县市区设有爱卫办(股),爱卫工作经费部分纳入财政预算,各乡镇、街道、社区均有专兼职爱卫工作人员。

    精细建管,城市品质提升。推动城区“厕所革命”,全面完成城区新建、改造社会开放公厕各200座,创新“厕所+幸福”驿站模式,提供基础功能的同时,突出8大便民服务功能和便民商业功能;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050个,建立人行道违章停车处罚系统。绿化亮化美丽株洲,开展“城市绿荫”三年行动。

    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建成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厂各1座。启动株洲市新建固体废物填埋场、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项目建设。

    信息化提升市容环境秩序,规范管理农贸市场。目前,全市有41个农贸市场全部达到《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督促商户亮证经营、做好三防措施,熟食区商户安装推拉防护玻璃,产品加装冰柜或者防护罩来保鲜、隔离蚊蝇。

    守住青山绿水 实现工业新城逆袭

    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新时代的工业新城,还要是一座健康、环保、生态、宜居的卫生之城。

    壮士断腕、背水一战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关停污染企业1670多家、畜禽养殖场1550多家,钢铁、烟花鞭炮过剩产能全部退出。另一方面,打造形成具有株洲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我市大力开展“四战两行动”(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净土持久战、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国土绿化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在“控尘、控车、控排、控烧、控煤”等方面求实效。全面实施河长制,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全面建立。开展清水湖等7个片区土壤治理。全面建成并运行的县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12座、乡镇污水处理厂22座、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项目8个,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项目19个。湘江水质由Ⅲ类提升为Ⅱ类。连续12年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用好监管“鞭策棒”

    确保“卫生”更长久

    创建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此以往的坚持。为此,株洲发挥监管“鞭策棒”作用。

    强化日常执法监管,实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强化学校卫生管理,大力开展学校青少年近视防控、饮用水卫生、护苗行动、学校综合评价等专项工作;强化职业病防治,全市三年未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

    保障食品和饮用水安全。开展食品安全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全市近3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对市场经营主体资质情况、市场卫生状况、食品安全制度落实情况、进货渠道等进行了检查。开展校园“护苗”行动,对学校校园和周边食品安全开展专项整治。开展“护工”行动,对工地食堂开展专项整治。在大型餐饮企业、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学校食堂、养老机构食堂开展量化评级“灭C”行动。

    提升能力建设 守护人民健康

    国家卫生城市不仅是牌子是面子,更要凸显对人民健康、生命的守护。

    落实重大传染病防治规划。实现市、县、乡、村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点全覆盖,实现了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100%。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市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实现了确诊病例0死亡、医护人员0感染的目标。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市规范化接种门诊覆盖率达到88%以上;免疫规划信息系统运行覆盖率100%;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自愿献血;认真贯彻落实《精神卫生法》,有效管理易肇事肇祸患者;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从2019年到2022年1月,我市连续30多个月保持孕产妇死亡率为零;积极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的死因监测和肿瘤随访登记工作。

    病媒生物防制常态化。率先在省内将公共区域的“四害”杀灭工作纳入市场化运作,公共区域除害经费由市、区财政负责,预算达每年200万元。针对“四害”等病媒生物生活习性,加大环境中的各类积水、建筑工地、农贸市场、垃圾中转站、公厕等综合整治,消除卫生死角。

    去年10月,我市顺利通过国家对蚊、蝇、蜚蠊“三项达标”工作,实现了由C级达标到B级的跃升。这一跃升在全省都是史无前例。

    创卫为了人民,创卫为了健康,创卫为了幸福……在“国家卫生城市”金字招牌带动下,株洲全域爱卫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市共创建国家卫生县城4个、省级卫生镇5个、省级文明卫生单位296个、市级文明卫生单位151个、省级卫生村101个、市级卫生村178个、市级卫生镇17个。可以预料的是,未来这一卫生矩阵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