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路与人民路交界处的五交化大楼
现在的学堂冲路 从空中俯瞰株洲市幼儿园 现在的体育路中学被居民楼紧紧包围
现在的体育路中学
学堂冲路和体育路交界处的老房子,当年的“吊篮槟榔”就在类似的老房子中
从学堂冲路出来便是体育路
学堂冲旁不远处,原本的铁路机械学校早已搬迁
株洲城区最开始的范围并不大,主要集中在徐家桥周边的几条老街,而如今繁华热闹的中心广场及周边,当年都还只是“乡下”,从钟鼓岭、汤家园、何家坳、龙山塘、荷叶塘、贺家土、曹塘坝等等这些“土气”的地名,也可见一斑。在众多“土气”的地名中,“学堂冲”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具备十足的“文化气息”。
冲,是指两座山之间低平的谷地。学堂冲也不例外。印象中,当年修建设路时,在如今老体育馆北边的运动场及东侧的位置确有座红岩石山。学堂,一般是指读书之地、学校。据说在清代时,这里有一所远近闻名的私塾,故而后来这里便被叫做“学堂冲”。
作为株洲城区少有的带有文化氛围的老地名,学堂冲在新中国成立后真的成了文化教育中心。不仅先后办过小学、中学和中专技校,而且隔条马路就是株洲铁路机械学校,连株洲卫校也曾在这里“呆过”好几年。
1956年,这里创办了株洲市学堂冲小学。后来,学堂冲小学迁往市府路,与原株洲市第八中学(简称“市八中”)进行校区置换,改名市府路小学,而市八中则在原学堂冲小学校址上进行了扩建。此后,市八中迁往位于贺家土的原株洲市第二中学校址。再往后,在原市八中校址新建起了芦淞区体育路中学,与由原二十三冶二公司子弟学校更名来的体育路小学,合并成立了体育路学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今,体育路学校则更名为了体育路中学。
如今的学堂冲社区居委会位于建湘路,从这条路进去,沿道路左拐上坡,是市政工程维护处用房,这里还曾是株洲卫校所在地。株洲卫校也就是今天的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1959年在杨柳冲建校后,第二年就搬至学堂冲。那时,一些胆大的男孩子会偷偷跑进卫校,趴在解剖教室的窗户上,探着头往里看,而教室里的学生们则在上尸体解剖课。我属于胆小的,没去过,但听那些男孩子说,趴窗户时又好奇、又害怕、又想看。后来,株洲卫校搬迁到朱亭镇,在农村插队落户当知青的我考入该校的医士班,没想到,这下是真的要上解剖课了。奇怪的是,真正拿着手术刀解剖时,我却并没有害怕。
学堂冲还有城区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幼儿园,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市干幼儿园”,我就是从这里毕业入读小学的。至今仍有关于幼儿园时期的画面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幼儿园大寝室的天花板上悬挂着一块大布,随着一位阿姨手中绳索的拉扯而左右扇动(俗称“人工大布扇”,旧时的理发店里也有),孩童们在微风轻拂下做着甜美的梦。
除了这些外,有着株洲“小清华”美誉的何家坳小学与学堂冲也仅仅隔了条马路。另一边,曾培育出了一大批火车司机,在国内铁路行业内赫赫有名的株洲铁路机械学校,与学堂冲相距也不过几十米。此外,神农公园、工人文化宫、株洲最早的体育馆也都紧邻学堂冲。
在最初的株洲市城市建设规划中,中心广场就在学堂冲这边,城市主要干道从这里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辐射,并在樟树坡(即株洲铁路机械学校)建大型街心花园。株洲城区设东、南、北、郊四区之前,如今的芦淞区有一大片范围被称为株洲市中心区,而这中心区的行政机关就是设在学堂冲的体育路上。
学堂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曾是株洲的文化中心,株洲市文化馆、株洲市图书馆以及株洲市电影发行公司都曾将这里作为驻地。那时株洲大多数企业都有能放电影的俱乐部,全市各俱乐部以及市属影院的跑片员都要到这里来取电影拷贝(电影胶片),而电影发行公司则掌握着全市电影的排片“大权”。
学堂冲片区不光有书香浓厚,许多企事业单位也曾在驻扎在这里。其中,有两个当时较大的企业分别位居学堂冲南北两端:学堂冲南端的大部分被湖南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简称“湘安”)的办公大楼及职工家属宿舍占据;学堂冲北端的大部分则是二十三冶二公司的办公用房和职工家属宿舍。这个二十三冶二公司的职工曾经“牛气冲天”,上世纪80年代,该公司许多职工都曾在国外工作数年,回国时大多会带回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之类的大件家用电器,这些可都是当时十分紧俏的“抢手货”,因此能进入这家单位工作是件惹人羡慕嫉妒的事情。其实说起来,这两家大型省部属企业都是在“一五”“二五”时期,为支援工业新城建设而落户株洲,并为这座城市的工业建设立下过汗马功劳。
学堂冲东部还曾经有过一家“牛皮哄哄”的单位——株洲五金交电化工原料采购供应站,市民喜欢称其为“五交化站”,经营五金、交电、化工类商品。在计划经济时期,物资整体都比较匮乏,许多商品都要凭票供应,尤其是包括结婚“三大件”——手表、单车、缝纫机在内的一些紧俏商品,都曾在这所“五交化大楼”里,凭票交钱提货。从某种角度说,其实类似于今天的“甲方”,也难怪他们口气大、调子高。
除了被文化氛围包围之外,学堂冲的生活气息也十分浓厚,曾在株洲声名远扬的“吊篮槟榔”就诞生于此。那时,在现今体育路中学入口处西侧的一栋楼房内,住在三楼的一户人家生产加工槟榔,不仅口味好,其槟榔的购买方式更是与众不同:欲购槟榔者先要在楼下朝三楼这家窗口大喊几声,听到声音后,窗口处会用绳子吊着一个竹篮缓缓放下,竹篮里装着顾客需要的槟榔包数。顾客取出槟榔,将所需的钱币放入竹篮后,篮子就被绳子拉回窗内。这种新奇的购物体验,让当时的株洲人蜂拥而至,纷纷前来“打卡”。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的学堂冲周边只留下了为数不多的几所学校,偶尔路过时,我才发现不论是企业还是商家,抑或是那些文化单位,都早已“改头换面”,变了模样。听说这里可能要建个大商场,我也期待着看到一个全新的学堂冲。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刘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