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立新
“大年三十晌午的肉,正月十五夜里的灯”,这是茶陵城乡妇孺皆知的俗语,意思是说,茶陵人特别看重吃团年饭与元宵节,吃团年饭的时候肉食满桌、菜肴丰盛;过元宵节的时候,则家家户户灯火通明。
类似的记载也出现在嘉靖四年版《茶陵州志》中,“(元宵节)城中作灯市……少年朱裳鬼面而戏”,县城的大街小巷,彩灯高挂,灯光摇曳,赏灯的中老年人,逛街的小夫妻,穿着红衣服、戴着面具追逐嬉戏的少年,来往穿梭不断;“乡则聚累百人,人持一灯,绕遍村落,名曰‘祈丰’”,在乡村,俊男倩女们盛装而出,大家人手一盏灯笼,汇集成一条灯笼、人流的长龙,在欢声笑语中,“长龙”绕村而行,直到星月西斜方才散去。在明代大学士张治的记载中,这是一种古老的祈丰仪式,在茶陵人口耳相传的叙述中,这叫“游灯”,大约在1950年前后,这种古老的祈丰仪式悄然淡出茶陵人的生活,至今不再出现。
对茶陵潞水一带的人家而言,元宵节还有一项独具特色的民俗,即为打铁花。前一年乔迁新居的人家,元宵节时往往会在自家院子里打铁花,以此来消灾禳祸,求取家中人安年丰。打铁花的是补锅师傅。入夜之后,他们在院子里架起炉子,拉起风箱,将一坩埚铁片熔化成铁水,然后,用特制的勺子一勺一勺舀出来,飞快地倒在旁边一个人手中的木板上。拿木板的人在铁水与木板接触的一瞬间挥动双手,将铁水抛洒到空中。与此同时,铁水窜向天空,散开成数不清的火花。火花四面开放,闪闪烁烁,带着五彩亮光,一道接着一道,将院子里照得一片通明。
遗憾的是,与游灯类似,打铁花如今也悄然淡出茶陵人的元宵之俗,不过,看重“正月十五夜里的灯”的习俗依然时行——如果你有兴趣来茶陵过元宵节,并且在元宵节去走亲访友的话,往往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晚饭之后,窗外不时有人在燃放烟花,烟花冲天而起,在空中爆裂,“砰砰”作响,响声中,窗外亮光闪闪,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硝烟气味;你造访的人家多半是门窗大开,楼上楼下,所有的房间都亮着灯……
吃鸡婆饺也是茶陵民间的元宵节俗。鸡婆饺是米塑作品。做鸡婆饺用的是煮熟的粳米粉,外带一把花椒籽,一根牙签。做成的米塑作品,一部分是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禽家畜,一部分是园中的瓜果菜蔬。做鸡婆饺是母亲们的专利,母亲们一双巧手,捏一捏,捏出一行瓜果;塑一塑,塑出一排家禽家畜。再用牙签压一压,压出弯弯的果沟,这瓜果便成型了;再按上两颗花椒籽,塑成一对黑亮的眼睛,这鸡、鸭、牛、羊便可以脱手了。母亲们塑成的鸡婆饺,粗放,朴拙,大气,生动,带着鲜活的田野气息,是孩子们的最爱。在孩子们眼里,鸡婆饺是有灵性的,它们有大小肥瘦的身姿,有俊美丑恶的容貌,有灵活滞板的气质。拿在手里,有比一比评一评的必要。在比一比评一评的过程中,有人兴高采烈,有人一脸沮丧,有人追打抢夺,在房间里、院子里留下混合着欢笑、嬉闹的声音,和着“啪啪”作响的鞭炮声、烟花燃放声,组合成茶陵城乡特有的元宵风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