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古代名人过年挺“个性”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诗人白居易,到春节的时候,把一年来写的诗抄录一遍,把诗稿放在一个盆里,焚香祷告之后,开始烧这些诗稿,并虔诚地祈祷:“在那边的诗人们,你们一定要看清楚了,哪些不满意的,托梦告诉我。”

    郑板桥——巧识穷户联

    有一次,郑板桥外出巡游,途中见一户人家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郑板桥看完对联,眉头一皱,掉头就回去了,随行官员被他弄得摸不着头脑。不一会儿,郑板桥气喘吁吁地回来了,一手拿着几件衣服,一手提着一块肉,肩上还背着一袋粮食。他急忙敲开这户人家的大门,只见一家老小都围在床上,无衣御寒;灶里泠火秋烟,缺食无粮。郑板桥说:“都快过春节了,这几件衣服、几斤肉,还有一袋子粮食,你们留下过个年。以后,有什么难事再来找我。”

    出门后,随行官员越想越纳闷,郑板桥不是神仙,怎么算到这家无粮无衣过年呢?郑板桥笑了笑,回答说:“人家大门上的对联不是写得明明白白吗?你看,这对联上有二三四五,下有六七八九,唯独缺一少十,那意思不就是缺衣少食吗?”

    王羲之——写一百个字

    王羲之每到春节的时候,都会拿来笔墨纸砚,坐下来写80个福字,然后写20个寿字,分给来拜年的人。有的人不明白,问为什么不都写50个呢?王羲之给的理由更是无厘头,说没有为什么,只是一个习惯罢了。

    贾岛——焚香拜诗作

    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在除夕总结一年诗的创作。据《唐才子传》载,每年除夕贾岛“必取一岁之作置于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总结一年的创作成绩,示来年笔耕丰收。

    王安石——借爆竹展抱负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刚登上相位、执行新法初期的除夕曾写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千古绝唱。当时他肩负改革的重任,正是雄心勃勃、踌躇满志、大力推行变法之时,这首诗以节日的欢乐气氛来烘托对新的一年的期望,是一首赞颂变法、立志改革的激情诗,通过《元日》诗要实现“总把新桃换旧符”伟大抱负,从而更加强化诗的主题,使诗的境界得到升华。这是王安石一生最杰出的诗作之一,被人们千古传诵。

    唐太宗——开贴“门神”之风气

    春节贴“门神”则源于唐朝,这里有一段典故:某年腊月,唐太宗李世民生了一种怪病,梦中常闻鬼哭神嚎声,以至夜不成眠。大将秦叔宝、尉迟恭闻讯后,自告奋勇全身披挂立于宫门两侧,李世民居然无事了,李为感谢两位的情意,便命画匠将他俩的威武形象画在宫门上,称为“门神”,正好春节到了,“门神”便与春联一样成为春节的饰物。后来民间逐渐模仿宫廷样子,形成春节贴门神的风俗,以示喜庆。

    杜甫——借酒消愁

    唐代大诗人杜甫落魄一生,曾在除夕回顾过去不得志,展望未来迷惘,有感而发,作《杜宅守岁》诗。其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诗圣杜甫一生抑郁不得志,家境贫寒,平时省吃俭用还挨饿,终于到春节了,也放纵一回,勒紧裤腰带,买了一点酒,喝得烂醉来忘记现实的残酷。

    张衡——夜观天象

    张衡是东汉人,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业余爱好是天文,平常下了班没啥事,喜欢瞧瞧宇宙天际,看看夜空繁星,搞这一行的都知道,除夕夜是观天象的大好时机,张衡自然不会错过。

    关汉卿——70岁还要踩高跷

    《窦娥冤》作者关汉卿,过春节的创意和别人都不一样,他每天坚持踩一个小时高跷,让家人看得心惊肉跳,怕摔到他。可他乐此不疲,每年都要加高一点,还告诉家人,这是更上一层楼。《关汉卿传》记载:卿70岁,春节高跷过。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