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鞭炮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刘一铎

    炎陵人的春节是跟放鞭炮这道必有的节日程序联系在一起的。

    大年三十那天贴好了家门上的春联,要燃放一挂鞭炮;三十夜的团圆饭之前,要祭告家里的祖先,酒肴、香烛一摆上堂屋神龛前的祭桌,便要燃放一挂鞭炮,即是告知祖先们“过年了,都要回来享用‘年饭’”,还有驱逐堂外其他孤魂野鬼出去的意思。一家人团聚一桌吃年饭了,也要燃放一挂鞭炮,告诉左邻右舍“我家吃年饭了”,不能胡乱串门了,听到某某家燃放了吃年饭的鞭炮声,即使要到那人家里去办一个什么事情,也只好止步,改时再去。

    年三十夜守岁到了零点时刻,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一个村子、一条街道、一座县城都浸沉在一片鞭炮礼花的喧嚣欢腾之中——这既是喜迎新年的欢呼声,也是辞别旧岁的“封财门”之音。然后人们便关住家门进屋上床去睡觉。到黎明时分,各家各户的鞭炮声又陆陆续续喧响起来,那便是正月初一清晨各家各户的主人起床了——新的一年“开财门”了!

    正月初一吃了早饭,要到邻里家去拜个早年,报信的仍是一挂“小鞭炮”。以后到亲友家去拜年,除了提个装了礼品的篮子(现在换成红包了),进门之前是一定要燃放一挂鞭炮“报信”的,主人家也会立即然放一挂鞭炮“迎接客人”,然后才进屋吃茶喝酒。

    这样看来,燃放鞭炮的作用主要是“报信”,其实,最早的时候,燃放鞭炮是为了“驱邪祟”的。当初鞭炮还没有“出生”,还是用的“爆竹”。《博物志·神异经·西荒经》说:“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犯之令人寒热。人尝以竹著火中,爆烞而出,臊皆惊惮。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皆有之。”意思是西山中有一种像人的形体的鬼魅,喜欢捕捉虾蟹到人的庭院里借助人的火烧烤虾蟹并沾人的食盐吃,这种鬼魅一旦和人接触,便会使人生寒热病,所以,人们便用竹子扔进火堆里,借助竹子烧得爆炸的声音把这些鬼魅赶走。“爆竹”就是这样诞生的。

    到了每年的正月,按《博物志·荆楚岁时记》所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也就是说,正月初一清晨燃放鞭炮,亦是源于“以辟山臊恶鬼”的“爆竹”之俗。到宋朝,发明火药了,便制作了用纸裹起火药来驱逐鬼魅的“爆仗”,再后来就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红纸包裹像鞭子一样修长缠绵的鞭炮。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