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边的百年龙灯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腊月二十三(1月25日),春节的鞭炮声、锣鼓声似乎已经传到了耳边。

    渌口区南洲南路一家活鱼馆内,老板娘陈珍清利用下午的空闲时间,搓着灯芯。铺纸、抓皱,左右手配合朝一个角度多次搓卷,二十来分钟,一根两尺来长,状如麻花的灯芯便制成了。四十多年的时光,早已让这一系列动作形成了肌肉记忆。她专注地工作,偶尔也抬头看看丈夫涂建飞,他正与师兄弟涂扩军、涂四清,徒弟孙培商议着龙灯队的人员与时间安排问题。

    在南洲镇湘东村,“请龙”是春节里最重要的事。

    春节里最重要的事

    在师兄弟们的谈笑间,时光被拉回到45年前的那个春节。

    记得也是小年前后,父亲带着12岁的涂建飞来到本村张师傅家,一块肉、一坛酒,一段的确良布料是拜师礼,涂建飞向龙头、师傅分别磕头。自此,他不再是那个只能追逐着火龙拼命鼓掌的孩子,正式成了村里龙灯队的第七代传人。

    每年正月初八到元宵节,是龙灯队的集中表演期,训练通常从小年开始,这时孩子们也正值寒假,是学艺、实操的最佳时机。

    渌口区湘东村地处湘江之畔,世代耕田种菜,一辈辈村民在春节时舞动火龙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还期盼火龙能驱妖魔、送贵子、接财神,这是师傅传授给孩子们的第一课。舞龙者为人要正,心也要诚,这样的提点一代代传承下去,涂建飞叮嘱着徒弟孙培,孙培又这样教导如今的第九代传人。

    这份敬畏、虔诚之心,藏在仪式现场的各种细节里。舞龙仪式进入高潮,请龙的主家往往会慷慨地抛洒红包,队员们必须专注表演,不能分神哄抢,即便捡到,也会如数交给专人,作为来年制龙、买龙纸及茶油的经费。

    “舞龙是村里的大事,我12岁加入火龙队,也能拿到3分工分,高兴得一路跳着回家。”涂建飞介绍,那时候,成年劳动力,男的10分/天,女的6分/天。

    练体能、学技巧、记动作,在半个月训练之后,天资聪颖的涂建飞的各项动作已经似模似样了,他丢掉了手中的模拟工具,以替补的身份,获得了上场的机会。三年之后,涂建飞接过了师傅手中的龙头,开始独当一面。

    “百家油”泡灯芯

    舞龙那天,家家户户会早早用毕晚餐,随着夜幕渐渐降临,鞭炮炸响、唢呐震天,人群从各家涌向一处,鼓乐暖场后,火龙终于登场,它翻飞、遁地、跳跃、缠绕,一举一动,牵动着大家的目光,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有些一个劲儿地朝前钻,有的甚至爬上树杈抢占制高点,这时,各色烟花也沦为了配角。

    龙灯又被称为“火龙灯舞”,龙身内装有被茶油浸染过的灯芯,舞动时灯芯燃烧,时而蹿出的火苗随着龙身在夜色中舞动,精彩又刺激。“火龙”共九节,龙长约十二尺,寓意一年的十二个月,龙有二珠,也各需一名队员控制,故表演者共计11人。

    重大节庆时舞龙,是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专门描写南宋都城临安市情风物的书籍《梦粱录》记载:“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湘东村火龙队承袭了不少传统戏班的表演模式,《鲤鱼跃龙门》《孙悟空过火焰山》《天下太平》《步步登高》《仙女散花》《哪吒闹海》……形态、寓意俱佳的30多个表演项目写于小册上,可串演,观众也可以现场点戏。

    在百年传承中,龙的制作过程,更是充分体现了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制龙者往往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龙头龙身均由竹木编制框架,再覆盖画有龙鳞的布料进行装饰。龙头必须扎得牢固坚实,演出中那一出《骑龙圣子》便是由一个五六岁的男孩担任“圣子”,骑上龙头。每当龙灯队买来龙纸后,不少乡亲就会闻讯赶来,拿一沓纸回去搓几把灯芯,大家坚信这是能带来吉祥与福报的劳作。以前物资短缺时,浸泡灯芯的茶油,往往是家家户户你一小盅、我一小罐,众筹起来的百家油。

    早些年,涂建飞他们也尝试过购买现成的机制灯芯,要么是纸张吃油太多,燃烧时烟尘浓重,干扰队员施展,影响演出效果,要么灯芯过粗,火势难以控制。表演中,舞龙者不但要卖力做好各种动作,展现火龙的各种形态,还要随时控制龙身内的灯芯的火势,烧起来倒不妨事,大家都会拍手称旺,若是哪一节火灭了,则会被视为很不吉利的事情。

    那些叫做“龙儿”的娃娃,都有一段相似的故事

    每到小年前后,便不断有人联系火龙队,郑重送来请帖“请龙”,火龙队也会一一回帖,约定仪式具体事宜,体现尊重。一些碰上重大喜事,或有特别诉求的家庭,还会请求将“出龙”地放在他家里。

    正月初八,“出龙”仪式正式举行。届时,鞭炮炸响、鼓乐齐鸣,全村老少蜂拥而至,祭祀祖先后,身着表演服,腰扎红绸布的舞龙队员偕鼓乐队等五六十人,便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湘江逶迤、款款北去,这个江边村落,依据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规矩,将需要“请龙”的人家依照下游至上游的规矩排列好先后顺序,龙灯队依次前往,寓意人往高处走、步步登高。

    有的家庭有高寿老人,“火龙”盘旋而至,演上一出《寿比南山》,老人笑得合不拢嘴,现场每个人心里也敞亮的,觉得沾了喜气;有的家庭孩子即将参加高考,《鲤鱼跃龙门》是必点的项目;有的家庭刚办了喜事,让新媳妇端坐床前,等待“火龙”送子,这绝对是当天最欢乐的项目之一。村里最健康活泼惹人喜爱的孩子,才会被舞龙队选中当“临时演员”,仪式当天,孩子穿着新棉袄,只需往新媳妇的床上滚一滚,不但花生、糖粒子能装满兜,还能获得大红包,收获小伙伴们艳羡的目光。在湘东村,小名唤作“龙儿”“龙伢子”的,十有八九都是“请龙”之后出生的娃娃。

    草长莺飞、橙黄橘绿,万物生生不息,四季又走过一个轮回。再过几天,火龙将再次在这个湘江边的村落腾飞,在传承了百年之后,每个湘东村人都深知,仪式虽然承载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就如同舞动“火龙”的那根撑杆,终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