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航发南方公司 人才强企“密码”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年轻职工在生产线开展技术攻关交流。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通讯员/季羽琴 摄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杨凌凌

    通讯员/章玉洁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航空动力产业是株洲的优势产业,作为主机企业,关键零部件加工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成立时间最短的直属生产中心,承担着科研零件攻关、工艺技术创新、新机零件生产等任务。目前中心人员平均年龄不足29岁,是公司生产战线最年轻的一支队伍。

    年轻,也意味着技术经验缺乏、团队磨合不足。当任务压头,人员总量有限,如何扭转不利局面,“盘活”现有资源,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成了摆在这个年轻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鸡蛋从内打破才是生命”

    一开始,中心打算在“人员置换”上做文章。可高水平的人才哪里都稀缺,“等靠要”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枚鸡蛋,从外打破时只是食物;从内打破时就是生命。”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下定决心加强人才培养,实现内部挖潜。

    按照长远规划,中心配备的操作人员应该具备高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但当前满足要求的不足一半。面对缺口,除了积极邀请专家上门开展讲座,用好传统的“传帮带”机制外,中心在“多能工”的培养上可谓摸准了脉、玩出了花。

    中心打破“术业有专攻”的边界,让高水平的技师走出“舒适区”,在新技术、新设备面前乖乖给专家当徒弟。在“结对子”之前,中心总会先询问师徒双方意愿,从个性、习惯等方面综合考虑。大家把这一措施形象地比喻为“相亲介绍”。

    “多能”的定义已不限于“跨工种”,而是完全以提高设备利用率为目标,鼓励大家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类设备。在批生产任务不紧张的时候,有更多操作人员能够调配到“瓶颈”工序开展突击,在任务推进变得越来越顺畅的同时,大家的收入也有了显著提升。“要我学”的硬性要求,逐渐变成了“我要学”的主动争取。

    有了这样一支“特种兵”队伍,到2021年四季度,中心对人员和设备的调配更加灵活机动,不仅实现“三班倒”,订单完成率也是名列前茅。

    “考到驾照不等于开得好车”

    通过分析现有资源,中心发现,技术人才队伍中毕业于985、211院校的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很高。他们虽然工作时间不长,解决现场问题经验少、办法少,却在学习能力上有着显著的优势,成长潜力更像“一张白纸”,拥有无限可能。

    对此,中心先是提出“技术编程不分家”的技术队伍建设思路,要求工艺员对不复杂的零件要做到“自己的工艺自己编”,让专业编程人员能把精力集中到难点任务上来。针对中心设备种类多、差异大、精密度高等复杂情况,邀请集团首席技能专家“常驻”中心,对精密设备进行调试、磨合,帮助技术人员进一步吃透设备的“脾气”,重点设备的掌握率达到百分之百。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上,中心也不满足于“操作取证”,而是强调“考到驾照不见得就开得好车”,要求技术人员必须能“包揽”技术实验的操作需求,进一步解放批产急需的人力资源。得益于这种无边界的培养方式,短短时间,中心的技术人才队伍呈现“起飞”态势。

    中心进一步用好创新项目和创新基金等激励措施,加强技术成果的总结提炼。过去某零件需要靠手工操作,加工周期最长可达50天,通过一系列工艺改进,零件加工时间被压缩到15天,并被固化为新的标准流程。类似的“自我施压”式的要求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技术队伍的能力水平得到稳步增长。

    “解决思想问题是管理的核心”

    中心深刻认识到,要办好事,先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

    之前,中心发现少数操作人员有一些“习惯”,遇到零件加工不下去的问题时,宁愿自己慢慢琢磨,也不太愿意向工艺员反映。中心经过仔细询问,发现这些“讳疾忌医”的行为,容易导致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暴露,造成生产停滞和质量隐患。围绕这些思想问题,中心从“软、硬”两条思路出发,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软”指的是文化软实力。中心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汲取灵感,形成了由“团结、实干、奉献、高效、改进”五个关键词组成的“星火文化”:其中“团结”是焰心,强调员工从精神层面凝聚最大合力;“实干”是内焰,引导员工树立诚实守信、扎实肯干的工作态度,找准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奉献、高效、改进”是外焰,指导与激励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作风,立足岗位成长成才。

    “硬”指的是现场管理措施。一是位置显性化,在现场设置专门的存放区,要求把问题待处理的产品统一存放;二是责任明朗化,要求操作人员填写卡片,明确停工时间、停工原因、主管工艺员,要求相关人员限时办理;三是流程目视化,设置转入转出的看板,配置专人管理,确保全流程信息透明且不断链,做到人人关注、人人监督。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中心生产现场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问题暴露无缺项,显性施压不遗忘,机制固化讲原则的管理目标。中心主任赵强打了个生动比方:人才是水,技术是风,管理是船,只有把三者的功能充分发挥到位,中心运转才能“一帆风顺”。

    而事实上,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筑就人才强企之路的背后,也是一个企业充分释放创新创造动力活力,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成功探索。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