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话》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甘武进

    汉语言文字隐藏着与久远历史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像一串串流动的音符,能让人领略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也能让人在上古时代的历史与现代文明中来回穿梭。这种文化的流传,已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血脉之中。《中国话》这本书从语言学的角度,探寻其演变历史,解密传统文化密码,为我们描绘出一条不同民族间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轨迹,让我们领略汉语言文字之美。

    作者郑子宁,语言学达人,了解土耳其语、老挝语等语言,熟知广州话、海口话等多种方言。本书从最初的华夏农民、十二生肖与中国数字、中国的大熔炉、中国人的七大姑与八大姨、中国人用过的衔头等九大领域诠释中国话的前世今生,从语言学角度切入,深入探讨中国的饮食、数字、动物、称谓、地名等方面的文化,从纵向的时间维度,分析语言的发展与演变;从横向的空间维度,探讨不同语言间的传播与交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煎饼果子里的“果子”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历史上“猪”的曾用字“彘”“豕”“豝”都消失了?“爹娘”是比“爸妈”更老土的词吗?类似关于语言上的疑问还有很多,通过这些我们熟悉的现象,能激发大家对中国语言的好奇心。如中国话里的“爸爸”从哪里来?作者说,父亲在汉语书面语中一直写作“父”,但这个父跟今天的读音不一样。“父”在上古时期的读音更像是今天的“爸”,这是从原始的汉藏语系继承下来的词。

    对“猪”这个字从形体上的演变过程,我们读起来非常有趣。“豕、彘、猪”这三个字,是汉语中最常用来表现猪的字。最早在甲骨文中出现的是“豕”,但这个字在当今现代汉语中已不复存在,甚至于很多人已不认识它叫什么。春节,每个人都要回的“家”,则与之有很大关联。从字面上看,有猪的地方才有家,有猪的地方才能生活。至今南方某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上屋下圈的住房结构,生动诠释了“家”这个字的含义。

    一些地名的来源,作者进行了探寻。云南分布非常广的“勐”字开头的地名,如勐遮、勐混等,一旦离开云南,其他省份的地名中几乎没有带“勐”字的,甚至在云南东北半部都没有这个字的地名,因为其基本上都和傣语有关系。广东广西都有大量带“垌”的村庄,在贵州则有大量带“洞”的村名,这都只是一个字不同的汉字写法。在两广乡村地区的粤语中,尚有说“出垌”表示“下田务农”的意思。

    书中还以干支计时法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先民们的巨大贡献,深深影响着周边国家,如韩国、日本、印度等国传统中一直延续干支纪年的方式。书中提到的“万”字,也具有代表性,几乎整个东亚的东部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在“万”字上基本都保留了古代汉语。日语直接借用了汉语,朝鲜语、泰语总体上读音差不太多。这些事实表明了中华汉语言文字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力:一个个鲜活的方块字有着无穷的魅力与活力。

    在大家的认知里,语言学这门学科比较高深枯燥,没有语言学背景知识的普通读者恐怕难以领略中国语言文字之美。不过,此书在讲述语言变迁规律的同时,不仅有学术的严谨考究,还有轻松愉悦的趣味性。作者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内容妙趣横生,将汉字的密码一一破解,将汉语言文化的力量彰显,让我们的民族之魂在汉语言文字中得到了认同和体现,并一直传承下去。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