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烫皮是炎陵人筹办年货的一个重要节目,因为大年三十的午餐要吃“烫皮丝”,正月里拜年回篮和待客摆“饭茶”都需要烫皮。
先把大米(粳米)用清水泡胀,再连同一定比例的清水,磨成米浆,磨好的米浆还要分作两份:一份不添加任何物品,纯米浆蒸烫皮丝用;一份添加一些食盐、蒜末(切碎的叶片碎末)和芝麻,蒸烫皮片用。
接着就要烧锅开始蒸烫皮了,大铁锅里放一个木格架,架子下放清水,锅子底下旺火把水烧开。家里得准备两个“烫皮托子”,过去都用竹篾编制的,直径在一尺二寸左右,托底编织得不漏水。用一把长把的铁勺舀起一勺米浆倒进“烫皮托子”里,摇匀。第一张烫皮去蒸的时候,得马上准备第二张。出锅的烫皮,喜欢的可以现吃,放上一些菜,比如香菇腊肉木耳萝卜丝炒在一起,裹起来,大口一吃,满嘴都是香气。其他的要拿到外面晒干,用筷子顺着装烫皮的托子边沿画一个圈,再竖起烫皮托子来,一手扶着烫皮托子,一手轻轻将蒸熟的烫皮掰出一半,然后端着这个烫皮托子走到屋外晒坪上搭好的竹篙跟前,把半边月牙搭在竹篙上,轻轻将整张烫皮揭下来,对称地搭晾在了竹篙上……如此循环往复,直到磨枋里的米浆全部蒸完。这时候,门口晒坪上的竹篙已经晒满白色的烫皮。
到了中午时分,竹篙上的烫皮有了六成干的样子,烫烫皮的人便要摆起一个摊子来,摊子上至少要可以放上两个大簸箕:一个簸箕里摆一块砧板、一把菜刀,一个簸箕用来摆放“烫皮丝”。将晒得六成干的烫皮从竹篙上取下来,一张一张卷成圆筒,一筒一筒放在砧板上切成同样厚薄宽窄的丝圈,抓松了,一团团摆放到旁边的大簸箕上去晒干。
大年三十(没有三十就算二十九那天)的中午,炎陵客家人上午要煮一大锅猪肉。将之前腌制好挂在灶头熏了二十多天的猪头、猪脚、猪尾巴、猪腰子、猪后腿和其他猪肉洗刷干净,放在大锅里一起煮,熟了后分门别类切成半个巴掌大小的肉块,边角余料便放回锅子里的肉汤里去,继续煮着。猪肉都切好了,烫皮丝便出场了,每碗烫皮丝米粉铲上两锅铲肉汤,肉汤里摇荡半锅铲肉片,再弹上一撮五香粉——这一大碗“烫皮丝”就是年的味道!
另一种烫皮是添加了蒜末和芝麻、食盐的,也要在晒得六成干的时候用剪刀剪成巴掌大小的四方块,再放到大簸箕里去继续晒干,晒干之后收藏起来。过年前,炒瓜子烫皮的时候,再拿出来一并放铁锅子里炒“熟”。炎陵人家炒烫皮,得先在大铁锅里把小半锅“沙子”炒热,借助沙子的热把烫皮片均匀地炒得酥松膨大,等烫皮片所有的半透明的玻璃颜色都变白了,烫皮便炒熟了,可以出锅了。
有的人家用茶油煎炸烫皮片,那是山里人贪口福,得要家里的茶油比较充足。茶油煎炸出来的烫皮虽然不好兜进荷包里,味道却比用沙子炒的要好许多。正月里家里来客人了,端出一盘瓜子花生馓子,再配上一盘烫皮,往往那两盘烫皮便被吃得一干二净。客人要回家去了,炎陵人讲究礼尚往来,客人提来的竹篮子里的米粿要收下,腊肉要返回去(不能收),空着的竹篮里便填上满满一篮烫皮,客人脸上光彩,主人面子也好。倘若是新郎官第一次上门拜年,挑的是箩筐来送礼,主人收礼之后,箩筐里填满一担烫皮回去,那就让人们看起来更有面子了。
烫皮是炎陵人过年的美食之一,现在,炎陵县城的街头巷尾经常有“烫皮摊子”在那里蒸烫皮卖,那是吃刚刚出锅的热烫皮,添加一些菜蔬、火腿肠片和鸡蛋,它们已经成为了炎陵人的一种惯常小吃了,每天芬芳着那座小小的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