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小史:从皂荚到香胰子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民国年间,女星胡蝶为力士香皂拍摄的广告

    张田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专家提出,对于普通人来说,“抗疫”的第一步就是戴口罩、勤洗手,而且最好是用肥皂洗手。平凡无奇的肥皂竟然有如此大的作用,真是出乎人们的意料。回溯历史,从皂荚、澡豆、香胰子到洋碱,小小的肥皂可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相传,肥皂是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由埃及人最先发明的,他们无意间发现油脂滴落在热的草木灰上可以达到去污的作用。意大利的考古学家在清理庞贝古城遗址中发现了制作肥皂的作坊,这表明公元2世纪罗马人就已经开始使用肥皂。

    18世纪末,外国的肥皂开始传入中国,人们称外来的肥皂为“洋碱”。其实,在“洋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也有自己的洗涤用品,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数皂角。传说在秦汉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皂角作为洗涤用品。皂角又称皂荚,是皂荚树的果实,它的样子很像大扁豆,人们正是利用这些“大扁豆”来进行洗涤。洗涤的方法是将皂角打碎取其子后泡入水中,利用其泡过的水清洗物品。

    在南宋的临安(今杭州)街市上,人们售卖一种用天然皂荚粉制成的橘子大小的肥皂球,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这种肥皂球称为“肥皂团”。如果在制作肥皂团时加入各种香料,那这种带香味的肥皂团身价就会立刻大涨,成为高档的洗涤用品专门用于洗脸或洗澡。

    除了皂荚、肥皂团外,作为洗涤用品的还有澡豆及胰子等。澡豆始见于西晋,是用猪胰研磨成糊状,加入豆粉、香料、药物粉末等混合制成的小丸子或粉末状的物品。澡豆的制作成本较高,一般都是贵族使用。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语新说》中就讲述了一个以澡豆为饭的小故事:东晋大臣王敦在刚娶晋武帝之女舞阳公主为妻时,有一次从厕所出来,两旁的侍女们手捧盛水的金澡盘和一碗盛在琉璃碗里的澡豆等着伺候他洗手,可能是他之前并未见过澡豆,所以他以为澡豆是干饭,便将澡豆倒在水里吃掉,惹得一旁的侍女们“莫不掩口而笑”。后来“澡豆为饭”也成为了形容一个人没有见过世面的成语。

    胰子是澡豆的“升级版”,贾思勰编著的《齐民要术》中就已经讲到猪胰子可以去垢。动物的胰腺含有多种消化酶,可以分解脂肪、蛋白質以及淀粉,因而有去垢作用。胰子是用猪胰与砂糖磨成浆后,加入代替豆粉的天然结晶碱及猪脂和香料制作而成的球形固体,这种胰子的化学成分与现代的肥皂相近,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今天不少北方人仍管肥皂叫作“胰子”或“猪胰子”,香皂则称为“香胰子”。清末时期,北京有胰子店七十多家,胰子的香型也非常丰富,自西方引进的肥皂工业兴起后,胰子才逐渐被取代了。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