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追梦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袁桂雄和队员走访慰问村民。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刘芳 摄 ▼天元区三门镇黄田村党总支书记何任奇。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张媛 摄 ▼“全国道德模范”、新乡贤夏昭炎(左一)和“少儿假期学校”的孩子们以及支教大学生合影留念。(资料图片) ▲天元区三门镇白石村返乡就业年轻人袁旭东。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张媛 摄 ▲脱贫户、“全省自强模范”蔡良(左) ▲姜兴向记者展示大棚里的蔬果。 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2021年是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田间地头、城乡内外,真抓实干之下,深埋发展的种子;汗水浇灌之处,涌现探索的热情。

    乡村振兴,这是关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壮美画卷的丰富完整,需要每个人付出努力,增添精彩的一笔。

    一年回首,我为乡村振兴干了啥?乡村振兴后会有怎样的面貌?新的一年接续奋斗要如何发力?

    这次我们采访了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代表人物,他们之中有获评“全国道德模范”的“新乡贤”夏昭炎,有成为“全省自强模范”的脱贫户蔡良,有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姜兴,有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袁旭东,也有村干部和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长等。

    话振兴,说愿景,他们在乡村振兴的“金色田园”追梦;继往开来,他们在总结经验之际踏上新年新征程。

    驻村工作队长

    袁桂雄:

    乡村振兴的意义藏在浓浓的年味里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刘芳 通讯员/蒋晨凯

    1月19日,天气晴好,放寒假的孩童们在追打嬉戏,这让茶陵县火田镇卧龙村热闹了不少。村民们忙着打扫庭院,熏腊肉、打糍粑、备年货,在外奋斗的年轻人也回来了,村里过年的氛围越来越浓了。

    我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就藏在这浓浓的年味里吧。

    2021年5月,我来到卧龙村,担任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

    这一年,实施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营造更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新任务。

    还记得我刚到村里的时候,不少当地村民就反映,希望我们能帮村里解决饮水的问题。

    我走访了解到,当时村里已通了自来水,可是因设备年久失修,经常漏水、堵水,尤其是遇到下雨天,自来水就会变成泥巴水。能喝上干净的自来水,成为当地村民急盼的大事。

    于是,我和工作队员筹集了80万元资金,新建了蓄水池、沉淀池,购置了过滤器、优质水管等设备,解决了全村生活用水不够用、水质差的问题。

    卧龙村生态家底殷实,旅游资源丰富,现有景点20个,是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乡村振兴,还得靠产业支撑。我觉得,卧龙村的产业振兴,关键在于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村民发展“生态经济”。

    经过统筹规划,我们决定进一步发挥村里的资源优势,开发农旅产业,重点推动乡村旅游提质提升工程,定期举办研学旅行活动,打造红色和绿色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去年,卧龙村举行了首届湘赣边乡村旅游节暨第三届卧龙十八湾漂流节活动。游客们慕名而来,坐上橡皮艇,在3公里长的漂流道上顺流而下,感受夏日的清凉与漂流的刺激。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提升游览体验感,还要聘请专家和管理团队,组织本村村民学习种植技术,改良种植技术,努力实现增产增收。

    村支书

    何任奇:

    一步一个脚印,实现黄田村的振兴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张媛

    “1月20日黄昏,天边泛起晚霞,黄田村的主干道和一些次干道上,一盏盏新架起来的太阳能灯渐渐亮起,像玉带般,串起家家户户,照得归家的村民,心里亮堂堂。这两天,村里的路灯已经全部换新或者加装完。”我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村里安装了路灯,作为天元区三门镇黄田村的党总支书记,我的心里踏实多了,很多村民反应家门前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的情况总算改变了,他们的这个年会过得更加安心。

    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2021年,我们黄田村发生了很多改变。去年,种植的100亩红油香椿销售额达到2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5万元。

    有了钱,村里也能集中力量办点事。修补山塘水库、修整机耕道、农村环境整治……去年,我们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大力提升。乡村振兴,让村民实实在在获得了好处。

    无论是在村民大会、或者村民小组会议上,去年,我都特别强调,村民与村干部只有同频共振,齐心协力,才能把村子发展得更好。所以,去年村里的各项工作都得以及时推进,并得到村民的理解和积极配合。

    这两天,香椿基地里,100亩嫩嫩红红的红油香椿伫立枝头,微风拂过,香味馋得人直流口水。我们村的香椿迎来大丰产,就等着这个春节抢鲜上市。

    迎来新的一年,黄田村振兴的脚步也越来越稳健。接下来,黄田村将建立香椿加工基地, 打通香椿产业链条,用二产带一产促三产, 激活农业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所有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只有实现了村民的生活富裕,才是从根本上实现了乡村振兴,只有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去推进,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落实,终将实现我们黄田村的振兴。

    新乡贤

    夏昭炎:

    “种文化”成效初显,谋振兴后继有人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李军

    2021年是“乡村振兴”展开画卷的头一年,回想这年,我和老伴杨莲金依然在家乡“种文化”:每天早上,带着村里的老人练太极拳、健身,晚上组织中青年人跳舞;每周,举行“周末课堂”;每月,两次在老年大学上课,给中老年人讲保健养生知识……

    去年暑假,由于前年受疫情影响没办“少儿假期学校”,我特别渴望能把这个品牌活动延续下去。起初挺顺利,开班后有230多个孩子参加,有来自湖南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四批次、共31名大学生来支教,给孩子们上课、与村民一起联欢。

    可惜,去年7月底疫情再袭株洲,配合防疫要求,我们“少儿假期学校”办了17天就停止了。这成了去年我最大的遗憾之一。

    这些年来,看到村里乡风民风日益改善,崇德向善大行其道, 我和老伴越发意识到,当初选择退休后回到家乡“种文化”,是走对了路子。

    2022年,我们会继续坚守“五个阵地”,把农家书屋、少儿假期学校、老年学校、儿童之家,老年服务中心办实办好;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助力家乡“老有所乐、幼有所教”。

    让我们特别欣慰,也深感振奋的是,我们的这份坚持后继有人。

    “爷爷,我寒假去陪爸妈过年,暑假回来帮您给弟弟妹妹们上课。”最近,小孙子夏悦然给我发来这样的微信,他说的“弟弟妹妹们”,指村里“少儿假期学校”的孩子们。去年,他考上合肥工业大学,成了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大学生之一。

    这可不是孤例。去年暑假,从“少儿假期学校”走出去的大学生夏阳洋,带着6个同学到村里支教,让远在湖北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也与咱们攸县谭家垅村结下了缘分。在我眼里,夏阳洋是好样的,是反哺支教的一面旗子。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循序渐进,接续努力,终将抵达!

    致富带头人

    姜兴:

    找准路子,发展“一村一品”产业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刘芳

    冬日暖阳下,在天元区雷打石镇伞铺村,绿之优生态农业种植基地(以下简称“绿之优”)里,蔬菜大棚敞亮整洁,“盆栽蔬菜”整齐排列,即将被送到一些中高端餐馆的餐桌。

    1月19日上午,我正在棚里查看当天“盆栽蔬菜”的长势情况。工作人员传来一个好消息,2021年绿之优再一次刷新纪录,年销售额达230多万元。

    以前在外打拼,虽然小有成就,却经常有种莫名的失落感。浓烈的思乡情,让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带回家乡,让家乡更富饶、更美丽。

    借助“盆栽蔬菜”,我发现了返乡追梦的落点,也找到了助力家乡振兴的支点。去年,基地已经带动了当地100多名村民就业,发放劳务工资70多万元。

    2020年,我获评株洲市第六届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2021年,我又被选入伞铺村支村两委班子队伍。这让我身上的责任感更重了。

    我理解的乡村振兴,就是要找准路子,发掘适宜当地的长期产业,才能为村里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这一年,伞铺村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产业,种植了30亩蜜薯和130亩淀粉薯,产量可以达到44万斤,销售额突破了65万元。

    我记得,当时株百超市采购人员边吃热气腾腾的蜜薯边竖起大拇指说:“早就听说这里的红薯品质好,我赶紧来考察。果不其然,蜜薯吃起来又甜又香,很舒服、很韵味。”如今,双方已达成合作,伞铺村的蜜薯已出现在株百各大超市的货架上。

    种植红薯,不仅让伞铺村里有了集体产业,增加了经济收入,也解决了一批村民的就业问题。数据统计,去年,村里就降低就业标准,吸纳了75名五类人员就业,发放了10万余元劳务工资。

    今年,我还想建一个育苗基地、加工基地,打造一个从培育、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更好地带动村民致富。

    而对“绿之优”的发展,我也有更开阔的规划,在目前的基础上,还想打造亲子农场、阳台蔬菜种植芯加工厂、智慧农业科技中心等板块,让广大消费者吃上绿色、健康的放心蔬菜,也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

    新农人

    袁旭东:

    让农民真正成为有魅力的职业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张媛

    虽然年关将至, 但这两天,我还是组织了几位村民在菊花基地里干活。过完年,就开春了,时间不等人。

    要把菊花基地去年插的竹竿收回仓库;要将地上的菊花苗铲除保留底部的根;要疏通菊花基地的渠道……作为天元区三门镇白石村株洲市百胜给外香农业开发有限公的办公室主任,为保障明年的收成,我不能懈怠。

    除开这些,我手头上的还有一些工作需要盘点,金丝皇菊的销售、油茶改造的成果、蔬菜基地的种植目标……繁琐却很有成就感。

    就像自己的孩子,看着它们一点点的发展壮大,为村民带来实惠,为村子带来改变,我很有成就感。

    当初回村,我没想过自己能把农民当职业。4年来,在不断地摸索、学习和总结中,我渐渐喜欢这个职业。我也时常背起书包走进市区职业农民相关的培训班。

    2022年,我还正谋划着是否可以让白石村搭上乡村旅游快车, 通过与乡村旅游“联姻”,依托菊花和茶油,向体验农业“华丽转身”。

    如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正逐渐加快,社会分工和资源分配的区域性也越来越精细化,“农民” 的涵义已经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有了更多的科技和专业诉求,同时,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差异化”也使得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多样化、新颖化、精准化。我认为,现代化过程, 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只有个体充分掌握了相应的现代化技能, 才能形成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在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中, 职业农民必然是未来的蓝海群体,而我正是其中一员。

    作为职业农民,我也希望政府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补齐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短板着手,让农村成为能够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吸引更多的新生力量回归农村;还要从强化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属性、淡化户籍身份属性着手,加强产业扶持、财政补贴、金融保险、人才激励、社会保障等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让务农有钱赚、有保障,让农民真正成为有魅力的职业。

    全省自强模范

    蔡良:

    回首酸甜苦辣,保持步履不停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李军

    2021年对我来说,是喜忧参半的一年,也是坚定信念的一年。

    喜的是,我与合伙人创办的“醴陵市自强农民专业养殖合作社”,道路等基础设施在完善,养殖规模在扩大,栽下的果树也越来越接近挂果。去年12月30日,我收获了一份特殊而且沉甸甸的荣誉:全省自强模范。

    某种程度上说,我不得不自强,我的命运刚开始比较苦,十多岁时遭遇车祸导致右小腿截肢。父母都是普通农民,为了给我做手术治疗,用掉了大部分积蓄。2013年,我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身体的残疾,内心的愧疚,一度让我迷茫。

    国家的帮扶政策、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让我逐渐燃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斗志。尤其是“全国自强模范”、湖南佳满假肢公司董事长张家满,在他的帮助下,我享受了公益康复项目、免费装上义肢,还租用废弃的花炮厂房养鸡,试着办起了养殖场。

    围山养鸡、承包鱼塘、种油茶与果蔬,我撸起袖子加油干,2015年,我带着家人脱贫“摘帽”。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社会上的好心人帮了我,我也想传递这份爱心,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2016年,我与人合伙成立合作社,名字就叫“自强”。我免费送鸡苗、饲料和技术给贫困户,收购还为他们兜底,合作社成立一年多,就带动本地17名贫困户脱贫,其中也有残疾人。2018年,我被评为株洲市“脱贫之星”,成了我特别看重的一个荣誉。

    2021年,乡村振兴“春风”吹来,家乡醴陵王仙镇灌冲村的乡亲们兴致很高,都鼓起劲来想搞发展。

    我心目中乡村振兴的样子,是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把家乡的产业做起来;村民在家乡就能赚钱、陪伴孩子成长;像我这样即便有缺陷的人,也能凭着自己的双手和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但我也知道,真正做好乡村振兴并不容易,回想2021,我也有忧心的事。

    去年初,猪肉行情挺好,我新增了养猪、养黑山羊两个项目,没想到后来行情下跌,一年下来收入并没达到预期。休闲农家乐、观光旅游等项目的推进速度,也还需要加快。

    对于未来,我可能走得没别人快、没别人稳,但我绝不会停步和松劲!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