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温暖惠及最需要的人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一米阳光”为孩子送去书桌、椅子、台灯和书籍。 受访者供图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谢嘉 易楚瞳

    通讯员/王润琪

    春节前夕,我市深入开展“迎新春 送温暖 献爱心”活动,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行动大幕在株洲大地渐次拉开。

    根据统计,2021年,全市累计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0.1万人次、认定低保边缘家庭人口5708人。把温暖和关怀送到困难人群中去。那么,哪些人最需要帮助?困难人群希望得到怎样的“温暖”?为此,我们进行了走访调查。

    为困难人群“画像”:

    ● 他们绝大多数因病致贫

    “全力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困难党员、群众的生活冷暖始终是党委和政府的牵挂。连日来,为了确保困难人群度过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全市各单位进行了深入的走访慰问,为他们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并致以新春祝福。

    看清真困,才能帮扶真困。通过株洲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以及整理2022年株洲晚报为特困群众送年货的950户名单发现,50岁以上年龄段的困难群众是最多的。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市低保救助对象绝大多数是因病致贫所致。紧随其后的分别是残疾、孩子上学等原因。2021年9月起,我市实现城乡低保审批由“评议为主、计算为辅”转变为“计算为主、评议为辅”,“分档定额救助”转变为“精准差额救助”,全市共计实施临时救助人次比上年增长27.4%,平均救助水平达到1080元/人次。

    2021年以来,我市累计发放低保3.8亿元,累计保障130万人次;发放特困供养资金1.35亿元,保障1.71万人;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999.6万元,累计救助18513人次;发放残疾“两项补贴”7624万元,累计保障91万人次。

    ● 困境儿童成为关注热点

    炎陵县中村瑶族乡平乐村的义义(化名),今年15岁,与76岁的爷爷一起生活,是炎陵县公益志愿者协会帮扶的23名事实孤儿对象之一。1月16日,公益志愿者协会的王淑婷等5名志愿者给他家送来春节的慰问。

    1月8日,茶陵片区“一米阳光”关爱精神障碍家庭儿童项目,为71名精神障碍家庭儿童每人送去一张书桌、一张椅子、一个台灯和课外书;2022年,醴陵市已为两户困难家庭孩子打造了明亮舒适的“希望小屋”……

    孤儿、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等身处困境的孩子,是未成年人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据悉,我市新修订的《株洲市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适度拓展对象范围。对因学致贫家庭也有相关政策,免除高中生的学杂费,中高等职业教育给与生活补贴等,减少贫困家庭教育支出。

    2022年株洲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是今年重点工作之一,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面完成省民生实事的基础上,办好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5万个、资助家庭困难学生6万人等十件重点民生实事。加强优抚安置、困境儿童、困难退役军人等关爱服务。

    现在,关爱困境儿童成为社会新常态,让这些孩子们时刻感受到有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自己与别的孩子一样,也是国家的“一块宝”。

    困难人群需要

    怎样的“温暖”?

    ● 期望能“保暖”

    天元区大湖塘社区殷作兵,幼年丧父,母亲去世多年,家中困难,同时患有重型糖尿病,每天需要打胰岛素,至今未成家。2018年外出时摔伤,随后街道社区帮他申请了每月580元低保。疫情期间,他主动加入社区义务巡逻志愿者队伍。

    殷作兵说:“逢年过节,政府会上门慰问送物资,是实实在在的雪中送炭。”不过,55岁的他告诉我们,总靠别人救济既不好意思,也不是长久之计,希望新年里看病费用能低一点,自己身体好起来后政府能帮忙找个工作。

    2019年晚报“金秋助学”助学对象小莲说,她每年从学校得到一些困难补贴。不过,相比而言,更喜欢学校另一种“送温暖”的方式:介绍一些和专业有关的勤工助学活动。

    ● 期望能转向“适度普惠型”

    岁末年初,石峰区慈善超市迎来一波“生意”高峰。1月13日下午,石峰区职工志愿者服务队就走进石峰区慈善超市,开展了“走进你,温暖我”慰问贫困学生的活动。

    石峰区慈善超市去年4月开业,是我市首家通过民政注册登记的慈善超市,按照“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志愿者协助,百姓受益”的原则,由株洲晚报志愿者联合会承接具体运营工作。株洲晚报志愿者联合会负责人表示,构筑一个平台,比如社会化运作的“慈善超市”“慈善爱心屋”,可送出“有尊严”“自选式”的“适度普惠型”温暖,减少作秀成分,将温暖送到实处。

    株洲市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政府致力于推进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同时,可将部分“送温暖”的工作转移至社会组织,由后者承担更多募款、捐助等事业。

    ● 期望能超越“送温暖”

    “困难人群会渴望政府‘送温暖’,但更需要减轻看病、出行、生活等方面的负担,需要提高收入。”西子社区晓雷爱心工作室创始人刘晓雷说,对于大多数低收入群体来说,“送温暖”虽可以解决一时一地的困难,但如果造血机制没有改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群众需要长效性帮困机制,同时渴望制度性减负、增收机制,这就要求我们超越传统的“送温暖”,推出更多实质性改善民生的举措。

    “除了物质‘扶贫’,还要‘扶心’‘扶志’‘扶技’。”炎陵县公益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张杨浩说,十年来,根据孤儿的实际需求,他们是心灵关怀和精神陪伴为主,以“四扶”精准长效帮扶模式,确保孩子们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