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口永积崇庆碑 记录时光深处的李公庙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永积崇庆碑文拓本(拓印 鲁新民)

    李公庙码头2012年被列为株洲市文物保护单位

    碑刻里的株洲

    郭亮

    三百里渌江,自江西杨歧山流出,一反江水东流的自然规律,九道十八湾地蜿蜒向西,经萍乡,过醴陵,在渌口向西汇入湘江。

    因着两江交汇的缘故,渌口,自古以来便是繁盛的商业之所,民国版《醴陵县志》载:“(渌口)乃本县(时渌口隶醴陵,编者著)之门户,水运出入之孔道,凡属县产货物、外来商品,鲜有不从此经过者。”

    繁盛的商业也造就了极其丰富的码头文化。据文史专家曹敬庄先生撰文考证,明清时期,渌口沿渌江北面一条五公里长的麻石老街,有大小码头15处,忙时船只130多条,水运可沿长江水系,直达武汉、南京乃至沿海各地,时有“小南京”之称。只是,随着路网交通的发达,昔日繁忙的水运码头渐湮没在历史深处,只一些遗存的码头遗迹仿佛仍在无言诉说着昔日繁华。

    在渌口老街中段四总处的河岸边,有一处如今已废弃不用的码头,立有株洲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识,便是左近著名的李公庙码头。码头之得名,自与李公庙息息相关,据相关文史资料,李公庙气势宏大,就立于码头上岸一侧不远处,坐北朝南,河坡的八字麻石阶梯与一字阶梯交替抬升,直至庙堂正门。正门两旁石狮蹲立,双眼俯瞰渌江,更显出几分威风。遗憾的是,在时光的淘换下,原本气势宏大的李公庙已荡然无存,所幸在去此不远的伏波岭庙,还存有包括渌口永积崇庆碑在内且与李公庙之兴衰有关的数块残碑,年代从清中晚期迁延至民国,零散的信息里勾勒出渌口李公庙之今昔。

    李公庙与李公真人

    凡立庙,必有所祀,渌口的李公庙也不例外,数块碑文显示,李公庙所祀乃是民间传说中的李公真人。李公真人是谁?伏波岭庙存有一块民国年间的重修庙貌碑,碑文显示“(李公真人)传为木客,化身飞仙于渚岭山下,托影于渌水江头,漂流不去,异香勃来,令人闻之,疑乎之神......”木客指旧时码头河帮贩卖木材为生的排工,惊涛骇浪里讨生活,风险系数极高,自然会将前辈高人的传奇事迹口耳相传,久之附会成仙成圣,一跃而成行业保护神。但也只解释了李公真人成仙前的职业构成,其生平履历,仍是一头雾水。

    无独有偶,渌口之外,他处亦有李公庙,如岳阳,所祀李公真人为救护众生、写出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攸县亦有李公庙,相关资料显示,所祀李公真人姓李,名空凡,又号紫霞,相传南宋初年生于长沙花果园,自幼学医行医,三十二岁得道仙逝。清同治年间,善化县(今长沙县)一商船装货运往攸县,途经黑石渡湘江中,忽觉水面有一重物撞击船头,船身颠簸异常,并且多次撞开复又撞拢,船公想捞起再抛开去。但将龙牌捞上来一看,却是李公真人的龙牌。船主寻思,莫非是李公真人要去攸县,便将龙牌放在船上,到攸城后说明原委,安放在城南河岸的同仁宫内。

    至于据传是李公真人出身地的长沙,李公庙就更是无处不在了。长沙县湘龙街道仍有香火供奉的李公庙,即连最为繁华热闹的乐和城那一块,亦留有李公庙之地名,网红美食糖油粑粑更是以李公庙之前缀频频出现在各路打卡攻略中。文史专家陈先枢曾撰文述长沙域内李公庙之流变,李公真人之生平与攸县所传相类,惟多成圣后显灵事宜,并有历代皇室册封之事,光绪年间湖南巡抚吴大瀓并有《篆书李公庙碑》名帖传世,贴中即述李公真人敕封事,光绪版《善化县志》中亦有李公真人显圣救民事之记载。

    综上,渌口李公庙所祀李公真人,即《善化县志》或曰吴大瀓《篆书李公庙碑》中所记李公真人,所谓“木客”、“化身飞仙”之说则多为流传过程的臆测和合理之想象。

    李公庙今昔

    渌口之有李公庙,始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这之前,渌口地区已经流传有李公真人显灵于渌江之传闻。在伏波岭庙收存的数块李公庙相关的石碑中,去今年代最远的石碑刊刻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碑文开宗明义,“李公真君显灵于渌市,历数百年矣。”考文史专家陈先枢撰李公庙流变文,李公真人显圣,多兴云降雨、救济旱灾事,最初只在李公身前的长沙花果园周边流传,至明初,长沙藩王奏请封李公真人为护国护民金紫光禄大夫,并赐“代天宣化”之匾。相传凡有灾难者,只要迎请李公,总有神灵显应且见效,自此,李公真人之信仰由长沙花果园渐渐遍布湖湘,恰与光绪十八年刊刻的这方永积崇庆碑所述时间相吻合。

    最早在渌口信仰李公真人的为渌江上的河帮中人,也能理解,惊涛骇浪里讨生活,风险系数高,自然会对神道信仰之事热衷一些。道光二十一年,河帮中人四十三人凑资在渌江畔建庙宇一座,祀李公真人,并于次年将修庙余资盘下五总河岸铺屋一栋,“召佃征租”,所得则为庙宇日常运营维护费用,并在每年九月初一真人生日当天,举行大型的祭祀仪式,此为渌口祭祀李公真人之始。

    自道光二十一年始建李公庙以来,现存几块石碑显示,渌口李公庙有案可查的大修就不下于三次:一是光绪七年(1881年),因庙近码头,此前所砌石质河岸在流水冲刷下日渐破败零落,进香酬恩者往来多有不便,且易发生安全事故,乃有“纠集同人募化,众姓乐善捐泉”之重修石砌河岸事,并将庙貌重整一新;二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信士捐资购三望冲漏塘下陈式贵田业一,所收渌戽额租则为每年真人诞辰大祀之用,并将神像整饬一新;再就是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因年深日久,兼“风雨飘摇,鸟鼠剥落”,渌口的李公庙“木则朽而少全完,石虽坚而多离动,形将倾颓”,于是众姓乐捐,“始勤垣墉,终涂丹护”,庙貌为之一新,且“巩固而壮大焉”。

    遗憾的是,此次翻修数年之后,1944年,侵华日军攻入渌口,一把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将渌口老街大部分建筑都付之一炬,曾经气势宏大的李公庙也在这场惨烈的火灾中化为一片废墟,只余一些残存的石碑无声诉说渌口李公庙曾有的繁华。

    碑名:永积崇庆碑

    规制:高132厘米,宽46厘米

    材质:大理石

    年代:清

    现状:藏渌口伏波岭庙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