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伟勇
【“应救尽救、应保尽保、应帮尽帮”,是对困难群众应有的态度。】
社会救助贵在精准,不仅要避免“撒胡椒面”,也要避免“坐宝马吃低保”现象发生。日前,我市正式出台《株洲市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17条措施》,其中一大亮点就是救助申请由“人找救助”向“救助找人”的转变。
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我市建立健全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与社会参与的“8+1”社会救助体系,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有了更好保障。
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我市社会救助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由于救助信息不能互通共享,救助方式和供给主体单一等因素,不仅难以满足困难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更有可能导致“漏保”“错保”现象发生。
困难群众,从来不是报表中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个个困境中的家庭、一段段不幸的生活经历。“应救尽救、应保尽保、应帮尽帮”,是对困难群众应有的态度。让政策“找”到更多人,是建设幸福株洲的应有之义。
在传统救助中,有的困难家庭单从收入一项指标看,还达不到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但从身体状况、居住条件和其他一些情况带来的心理压力来看,他们实际上处在多重困境当中。另一方面,困难群众就算知道自己符合救助条件,也往往要经过申请、审核、审批等多项程序,不少人感慨政策落实“看得见摸不着”。
对此,新政提出,乡镇(街道)要建立社会救助服务窗口,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同时建立低收入家庭人口台账和数据库,依托“智慧株洲”信息平台,加强部门信息共享对比,为分层分类精准救助提供依据和支撑。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要求我们切实当好“温度计”,精准把握群众需求,解决群众诉求。下好“及时雨”,把救助政策主动送到居民家中,把救助服务做到百姓开口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