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王芳 通讯员/刘俊初
岁月如歌,追梦前行。2021年以来,芦淞区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深化改革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导向,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出台6大类、75项具体改革任务及十大重点改革,各项改革事业在芦淞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1
动力党建 助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贺家土街道大园社区的低保对象曾某因中风瘫痪在床,需要营养补充、出行帮助、健康服务等支持。社工站通过救助资源库配置,定期送去牛奶、大米等生活物资,联动党员志愿者针对他的医疗需求提供爱心药卡免费康复服务,开展心理疏导,助他增强融入社会的信心。后来,曾某主动捐赠书籍回馈社会,主动捐款帮助其他困难群众。
创新党建,焕发活力,这样的双向奔赴在芦淞区频频上演。
2021年以来,该区通过单建、联建等方式成立小区党支部133个,覆盖248个小区,成立物业企业党支部20个,组建市场党组织43个、产业链上企业综合党委2个、商圈楼宇联合党委2个,实现党的组织对城市基层各领域全覆盖。
全区打造党群服务中心(站点)220个,其中产业链、园区、商圈楼宇党群服务中心4个,小区党群服务站111个,市场党群服务站10个,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群服务站40个,构筑15分钟公共服务圈、5分钟党群服务圈。
2021年以来,该区积极开展智安小区建设,在火电小区等132个小区,引入人脸识别、车辆识别、居家一键呼、云喇叭等项目。在山水国际等35个小区推广“码上通”,党员信息、服务资源扫一扫全知晓。
2
政策赋能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服饰产业的发展,还是要在芦淞区。因为产业集聚、产业氛围、政府支持等因素,而且服饰产业是芦淞区的主导产业,区领导也很关心产业发展,所以最终我还是选择回到了芦淞。”株洲欧微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玉龙最初在芦淞创业,将事业版图扩大到省内外以后,又回到了他的“第二家乡”芦淞。和李玉龙一样被芦淞服饰产业发展前景吸引而来的企业家不在少数。
作为支撑株洲第二大千亿产业的关键力量,芦淞服饰产业也正是一个从粗放式服务转变到优质营商环境的鲜活例子。
2021年以来,芦淞区严格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累计惠企惠民近1亿元。启动芦淞区“三高四新”财源建设工程,出台《芦淞区“三高四新”财源建设工程“455”行动方案》。强化以收定支原则和零基预算理念,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全面启动电子财政,是株洲市首批完成试点的区域,实现预算、执行、决算三个过程和监督、绩效两个环节的闭环运转。
2021年9月22日,《湖南部分区域低空空域空管协调试运行保障协议》低空空域试点确定的5个试运行空域,有3个在芦淞区范围内。芦淞通用机场升级成为全省首个A1类通用机场,率先在全省开通4条低空航线,共保障飞行20549架次,飞行小时达3548小时,居全省第一。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608所研制的AES100民用涡轴发动机,成为我国第一型自主创新研制、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涡轮发动机。
3
民心所向 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家住庆云街道王塔冲社区的易国华老人多年前瘫痪在床,是庆云街道社工介入社会救助项目的服务对象。前不久,老伴儿发现易国华长了褥疮,就打了社工汤喜玉的电话。老两口说:“社工经常来家里看望,或打电话询问有什么困难,我们感到很踏实、很安心。”汤喜玉感慨万千。社工们会按照老人的需求对接资源,或送物上门,或开展相应服务,多层次、宽领域地为救助对象提供帮扶。
传递民生温度,凝聚改革发展活力,芦淞区一批基层改革鲜活案例,亮点纷呈。
2021年,该区将“全科+专科”的社工服务矩阵纳入全区社会救助大网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展“资金+物资+服务”社会救助,贯通各类资源参与渠道,提升精准救助服务质效,各类爱心资源直接惠及困难群众8000余人,相关经验被《中国社会报》头版报道并在学习强国、民政部官网转发。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芦淞区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成果运用,率先在全市实现“跨省(域)通办”,省三批296件“一件事一次办”区级权限事项100%一窗统筹、区域通办,罗莎蛋糕成为全市“拿地即开工”示范项目。
芦淞区打造区、片、校三级教育督导网络,成为省级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区,在湖南省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和学校内部督导工作现场推进会上作典型经验发言,“芦淞督导模式”受到省、市与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企业发展赋能。针对守法诚信、环境管理良好的10家企业减少现场检查,提供技术帮扶,减轻企业负担。认真落实“电力大数据+环境监管”,全年督促符合条件的企业安装智能电表47套,切实提高了执法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同时,在人社、医疗、文化等民生事业领域,也开展了系列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
4
农村改革 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2021年6月9日,芦淞区首届白关丝瓜节在白关镇华亿庄园举行。作为全市首个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双认证的蔬菜品种,白关丝瓜备受关注,首届白关丝瓜节更是吸引了省内外70余家餐饮、商超、供应链及电商龙头企业参加,现场15家企业与协会签订购销协议,进一步提升了品牌价值。
“以前大家都只是听说白关丝瓜好,今天来实地看过品尝后,才真正感受到白关丝瓜的与众不同,大家购买和引进的意愿更强了。”湖南华亿农业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执行总经理林建勇表示,举办丝瓜节对于乡镇推广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很大的助推作用。
2021年,龙凤庵村打造504亩农业产业园区,年产值有望突破100万元;姚家坝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湖南玉和园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计划在3年内建成1000亩藠头种植特色农业示范基地。
改革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一幅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2021年以来,芦淞区整合乡村闲置集体土地,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在全市率先录入全国清产核资系统,35个村(涉农社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探索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和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建立扶贫监测信息系统,录入系统数据1874条,重点解决住房安全类问题160余个,解决其他问题67个,实现问题动态清零。
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实现该区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率达100%,2021年12月底前基本建成农村不动产登记基础数据库,实现不动产登记城乡全覆盖。
聚焦实效,久久为功。新时代改革大潮激荡,站在新的起点上,芦淞区持续加大改革力度,释放改革红利,惠及人民群众,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书写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