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校企合作“株洲模式”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北汽株洲基地,湖汽职院同学们参加新能源汽车相关技能测试。 受访单位供图

    株洲中车天力锻业有限公司与湖南化工职院共建“新材料工程产业学院”。 受访单位供图

    株洲职工大学教师进企业指导进行服装设计生产。 受访单位供图

    技能大师文照辉走进湖南铁道职院,为学生分享成长经历。 受访单位供图

    职校学生在田心高科园参加现场教学。 受访单位供图

    “邹毅大师工作室”签约入驻湖南汽车工程职院。 受访单位供图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戴凛

    2021年12月10日,全国高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年会、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用职业教育集团年会在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会上,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等9家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

    就在同一天,全省职业教育大会在长沙召开。会上,株洲市作为唯一市州代表做了典型经验发言,分享株洲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亮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株洲职业教育如何在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培育“制造名城”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日,记者走进多所职业院校和企业,从不同维度将校企合作的各种类型、成功经验及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为株洲建设科创新高地、发展新引擎,解锁更多升级密码。

    1

    顶层设计:“四方联动”架设协作桥梁

    “株洲要发愤图强推动高质量发展,重振老工业城市雄风……”在2021年11月举行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张庆伟参加株洲代表团讨论时殷切寄语。

    探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株洲其实是有相当长的历史渊源和成功经验的。如今,在我市轨道交通产业链上,仍有大量来自湖南铁道职院、湖南铁科职院、湖南汽车工程职院等职业院校,以及湖南工业大学的学生,他们活跃在各条生产、研发线上,成为轨道交通千亿产业中的重要一员。

    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尤其是与“行业龙头”合作,并不那么简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就曾指出,当前“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因此,“架桥梁”是关键一环。

    对此,我市打造了政府、高校、职教园管理办、企业“四方联动”的“协作共同体”。由政府负责出政策、搭平台、架桥梁,支持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推动校企合作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推进,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

    目前,我市职业院校已累计组建了十余个职教集团,其中4个入选国家首批职教集团示范名单;建成5个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7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200余家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成立职业教育协会(产教联盟),整合有关职能部门和全市职业院校、行业企业资源,有效解决了职教资源分散、多头多层管理难题。

    通过积极协作,园区10所院校均将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共开设专业238个,形成了对接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服饰和湘菜等10大重点产业的特色专业群,实现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对我市重点产业、特色产业的全覆盖。

    2

    大师工作室:老师进企业,大师进校园

    吴端华的身上有多个标签:全国人大代表、北汽集团株洲分公司高级技师,以及湖南汽车工程职院的毕业生。

    1996年,吴端华跨入汽车维修行业,2010年入职北汽株洲分公司。2012年,他又进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求学,并将大师工作室设在了学院里,一边提升理论水平,一边为学校教师提供实践指导。

    当“书本”与“实践”在工作室里碰撞时,一批特色课程也诞生了。吴端华工作室成为学校课程改革基地,他与职校老师共同编写的不少特色教材,都已走进学生们的课堂。如今,吴端华仍与学校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除继续与老师共同开发教材以外,还会带团队入校参与研讨,为老师指导。

    一边是走出企业,一边是走出象牙塔。在我市各高校中,像吴端华这样来自企业的技术专家还有不少。

    段树华是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职能控制学院院长,2018年,以他名字命名的名师工作室在沃尔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得益于公司充足的人力、财力支持,由段树华带队研发的除冰机、电动推杆等7款产品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并很快实现量产,为企业创利1700余万元。

    2017年,株洲工业学校唐伟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共同完成了服装设计款式图模板尺、时装画人体模板尺、服装原型模板尺、工艺生产模板的研发,获得国家专利授权8项。2019年,唐伟劳模创新工作室入驻株洲市远赢服饰公司,企业原本三个月的设计周期缩短至一个月。

    3

    产业学院:既是培训基地,又是研发平台

    2015年11月4日,湖南工业大学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时刻。学校对接轨道交通产业,与“中车株洲所”联合组建交通工程学院。面向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建设需求,探索政校企多主体协同共建模式。

    其中,由湖南工业大学牵头、联合中车株洲所等单位联合建设的“轨道交通自动化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汇聚了电传动与控制、智能信息处理、电子材料与器件等创新团队,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创新平台。

    合作不停歇。2016年12月,湖南工业大学又对接醴陵陶瓷产业,以校地联手筹建了醴陵陶瓷学院。至今,醴陵陶瓷学院已与不少醴陵陶瓷龙头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陶瓷企业信息化改造……一系列校企合作项目稳步推进,成为醴陵陶瓷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好消息不断。在2021年12月16日,由株洲中车天力锻业有限公司与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的“新材料工程产业学院”挂牌。双方将在智能制造、智能装备、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合作。

    4

    现代学徒制:招生即招工,教学即生产

    相比起湖南工业大学,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则具有更深厚的轨道交通行业背景,作为全国唯一主要面向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办学的高职院校,已累计培养了近十万名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

    2010年,株洲中车时代电气牵引变流器核心器件生产线项目开始启动,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项目部门相关负责人想到了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一番沟通后,企业与学校一拍即合,双方根据企业产线建设与生产需要,成立了三个学徒制订单班共120人。

    在随后的学员选拔、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等过程中,企业方均深度参与。订单班的学员则全过程参与了该核心器件生产线的设计、建厂、设备安装调试、产品试制、正式投产全过程。

    尝到合作甜头的,还有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2009年,企业建厂初期面临整车制造业行业竞争加剧、周边对口职业职院校较少、人才引进周期长难度大三大难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公司与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建员工培训中心,从新员工入职培训、学生就业招聘、学生顶岗实习等方面开始展开合作。公司的第一批员工383名一线生产技术员工,正是由该校培训3个月后正式上岗。目前,已经升级到“现代学徒制”的订单班每年仍在不断继续。

    招生即招工、教学即生产、教师即师傅。随着校企合作日渐密切,联合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教学培养方式已在株洲职教园广泛运用。

    【校方视野】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谭益民:

    学校正在从响应式服务向主动式服务转变,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合理利用和联合地方科学机构的技术力量,深化产教融合。目前,学校已实现与株洲17个产业链的全融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态势。这也是产教融合2.0时代对高校的要求。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车辆运用学院副院长 陈标:

    对接新型产业链,紧跟产业发展,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布局,以跟上企业需求。学校除车辆工程学院、车辆运用学院与本土车企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外,还有机电工程学院、航空工程学院等,都在主动加大与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航发南方公司、株硬集团等本土企业的合作力度。

    ●株洲市职工大学(工业学校)校长 唐红敏:

    学校组织专业教师深入株洲芦淞服饰协会,以及20余家合作企业进行调研,邀请国家、省、市三级服装协会与数十家知名企业的专家成立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株洲服饰产业链现状,围绕服饰设计制作、服饰展示与礼仪重点专业“强链”,不断提高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吻合度。

    【企业心声】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纪委书记 王小方:

    中车株洲所的发展离不开株洲各职业院校的大力支持,仅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就有145名毕业生在中车株洲所技术管理、生产制造等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成为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希望与各个职业院校继续加强产学融合共同育人,并从理论、实践、应用等多维度打造校企联合的创新平台。希望建设一批共享型、区域化的产学研合作实训平台,促进校企合作。

    ●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党委干部部)主任 胡小亮:

    现代学徒制班、新型学徒制班还需要加快推进,并形成常态化的合作模式,以便能在公司生产高峰期时解决公司用工人员不足的问题。企业将继续响应株洲市委市政府关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导向,以创建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产教融合示范单位为目标,切实建设好产业学院。

    ●新芦淞集团监事会主席 包慧婷:

    产教融合是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推动职教发展和产业升级互为支撑的有力举措。

    株洲市职业教育大师、名师工作室,是株洲市职业教育和地方产业发展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探索。校企尤其在人才梯队的培养上,更加要找准方向,精准发力,在产业链的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毕业生说】

    ●全国劳动模范、技能大师 邹毅:

    我毕业于湖南汽车工程职院,现就职于株洲九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职校与企业的合作越来越紧密,更好地满足了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但不容忽视的是,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依然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职业规划,对自己的认知不足,不清楚自己毕业后要做什么,对所学专业和相关职业认识较为模糊,缺乏长远的目标定位和追求。

    职业院校在提升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课程,要加强营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学环境,将其融入专业课程中,把职业素养培养渗透到专业理论教学各个环节。

    热爱一件事,就不会觉得苦与累。所以职校生从迈入校门起,就要明确自身定位,认识到工人是很体面的工作,“大国工匠”正是来自一线工人队伍。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