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我解决难题 我为你提供思路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杨凌凌

    通讯员/段蓉 章玉洁

    1月13日8时30分,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简称南方公司)航空动力产业园门前,中国航发动力机械研究所(简称动研所)主任设计师白忠恺掏出随身通行证,“滴”的一声,门自动打开。他快步走进厂所协同办公室,解锁电脑,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随着“驻厂”研制工作渐入佳境,他期待能在与制造工艺员们的研讨中,捕捉到更多设计灵感。

    关键零部件加工中心的三楼,是南方公司厂所协同办公的专用场地。在这个办公室里,设计与工艺提前“会面”了。你为我解决难题,我为你提供思路。这就是当前南方公司与动研所的协同风景。

    协作升级:上下游→蓄水池

    “设计制造提前布局,我们的毛坯能提前好几个月投产,这节省的时间可不是一点半点。”在南方公司科技工程部,大家对设计制造协同的成效赞不绝口。

    惯常来说,设计与制造的关系就好比一条河流的上下游,大家埋头做事、各司其职,平时一帆风顺,看不出什么问题。可一旦方案出现了分歧,厂所沟通协调起来就像纤夫拖船,逆流而上,一站一站地问,直到找准对应的岗位人员才能解决问题,真是费时又费力。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大工程,这样沟通模式,显然为研制效率提升埋下了重重隐患。

    经过多轮协商,南方公司与动研所联合制定厂所协同顶层框架方案,明确划分出技术基础、服务保障、供应链管理等6个业务域,建立专门的团队负责相关业务。这样一来,上下游没了距离,思路、方法、问题都汇入这6个“蓄水池”里,业务沟通更贴近、问题处理更精准,各项工作也变得高效顺畅起来。

    过去,制造业务要等设计流程全部走完才能启动。现在,厂所的深度交流融入了设计过程,每确定一项设计,原材料采购、毛坯投产、成本分析等制造相关的业务就能提前“跑”起来。

    平台升级:跑断腿→一键达

    这些日子,南方公司技术、生产、财务等管理岗位的人多了一个新习惯:每天一上班就要点开“协同制造平台”,查看有没有新的设计更改审签、更新事项需要自己处理。电脑的另一端,动研所的设计人员刚刚下发的设计更改单,仅数秒过后,便传递到了制造方各相关人员的手中。

    以往,一份设计图纸要真正流入生产的最终环节远没有这么简单:会签、归档、蓝晒、分发……这一套程序走下来,责任人跑断腿不说,时间上动辄2个月有余。

    随着中国航发集团大力推进协同研制平台建设,南方公司与动研所作为试点单位,以型号为依托,将“组织、技术、IT”三者相互关联,集中梳理了工作流程,将需要双方会签的环节都搬上了信息化平台,让工艺文件、设计文件审签顺着流程自动到人,技术通知、技术贯改等项目自动推送。

    这个过程中,流程穿透了设计和制造的组织边界,只需通过系统,就可以自动判断任务节点及责任归属,确保设计贯改内容不受人为影响而遗漏。平台的升级把人员从“跑签”的窘境中“解放”出来,让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工作中,效率大大提升。

    标准升级:两家话→一家人

    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厂所借着适航取证的机会,联合开展了一轮设计制造标准的“大换血”,充分借鉴民航标准,将材料、冶金、工艺等环节要求充分揉碎,再填装进“适航标准”的模具里,形成了一整套全新的话语体系,即厂所联合企标。大家的步幅一致了,走起路来自然能齐头并进。

    光是“换血”还不够,提升“造血能力”才能支撑长远发展。厂所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协作,从设计构思中找到空间。经过多轮迭代,航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凸显。

    从协作方式的变迁,平台数据的迁移,再到当前标准共建,南方公司与动研所正沿着“统一目标、统一团队、统一计划、统一流程、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的协同工作模式大步前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我的事”和“你的事”,变成“我们的事”,在设计与制造的“共振”中,焕发蓬勃的生命力,型号研制自然水到渠成。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