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泗庙重修碑碑文拓本 (鲁新民 拓印)
碑刻里的株洲
株洲湘江天元大桥河西段沿江一线,周边高楼鳞次栉比,各色商铺沿街铺开,车水马龙,繁华热闹。在河西大开发之前,这里属于园艺场张家园,濒江地段有寺庙一所,名杨泗庙,祀民间传说中的水神杨泗将军。据老人言,此庙除祀杨泗将军外,并为周边乡民存放龙舟之所,以便每年端午祭祀、比赛之用。
遗憾的是,由于史料匮乏,我们并不知晓杨泗庙废于何时。倒是在修天元大桥之前,周边住户搬迁之后,在残垣断壁间发现了一块已断裂成为三截的石碑,石碑系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所立,为重修杨泗庙后的捐项功德并收支公开,不但叙重修杨泗庙之缘起,更重要的是,碑中还记述了百年前湘江流域那场罕见的大洪灾。
杨泗将军是谁
“自建庙以来,百余年矣……”碑文开宗明义,此杨泗庙至少在重修前的百余年便已立起,大抵清乾嘉年间便已有庙立于湘江西岸的这片土地。庙中所祀,乃是民间传说中的水神杨泗将军,只是,杨泗将军究竟是何方尊神,民间一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一说杨泗系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杨幺,在义军首领中排行第四,起义失败以后,老百姓立祠供奉,但为了避免统治者的禁止和降罪,故隐其名,只称杨四将军或者杨泗将军。
另一说杨泗系宋时长沙人,传说一条孽龙来到浔龙河(主要流经今长沙县果园镇辖区)兴风作浪,住在河边的杨泗决心除掉这条孽龙,遂赴南岳烟霞洞,拜师习武,师傅教会杨泗一套上天入水、隐身循迹的法术,还赐他一匹红鬃马和一把七星宝剑。后历尽周折,杨泗终于把孽龙除掉。孽龙除掉后,杨泗却远走高飞,再也没回来,百姓都说他成了神,于是立庙以祀。又说杨泗除孽龙时年仅7岁,故庙中所祀杨泗神像为衣甲戴冠的孩童神像。
另有一说,杨泗即南宋抗金名将杨再兴,此说主要流传于湖北、四川一带,考光绪版《叙州府志》,有“紫云宫,即王爷庙,又名杨四将军庙,考《珙县志》,神姓杨名再兴,宋岳武穆王部将也”之记载。
不管杨泗将军成神前是何人,杨泗属保船户平安之水神当是确凿无疑,《中华全国风俗志》中亦有“(洞庭湖区)各船户最信奉杨泗将军,公立庙,各船开到,例必至庙敬之”的记载,想来株洲地区所立杨泗庙亦洞庭湖区域风俗流变而来。只是,随着陆运和空运的发达,水运已经极度衰落,更因为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更好地抵御风浪,以往大江大河附近常见的杨泗庙大多已经倾颓或消失,祭祀盛况更是不复从前,如若不是拆迁翻出这块断成三截的石碑,现在徜徉于天元大桥河西段沿江一线的行人,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若干年前,这里还立过一座神庙。
见证百年前的湘江洪灾
按碑文所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闰四月初六,湘江发大水,“河溢荡荡,怀山襄陵”,杨泗庙在此次洪水中冲毁。据《株洲洪水编年史》一文记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一月开始,株洲大雨不止,三、四月雨势更猛,长沙附近一带方圆百里,一片汪洋,衡、永、长、常四府之交死者三四万人,受灾三四十万人,为湖南200余年所未有的洪灾。株洲境内湘江水位高达44.23米,为湘江株洲段200余年所未有……所指即为此次大洪水。
此间还有个“插曲”,据《湖南近150年史事日志》载,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十四日,衡、永一带灾民前往湖北通城县署请求赈济,知县污指灾民为“小刀会”,开枪打死五人。湖南灾民,何以要去湖北的县署请求赈济?只有一种可能,洪水太大,受灾严重,本土救济途径已然失效,才不得不长途跋涉去往他地求助。
尽管通城县署外的那场风波很快平息,但这场特大洪水引发的连锁反应并未消散,是年粮食歉收,官僚豪绅乘机哄抬米价,饥民载道,在同盟会和地方会党的策动下,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萍浏醴起义。当然,这都是后话,让我们继续把话题转到被洪水冲垮的杨泗庙上来。
丰富的清末乡民生活细节
庙被洪水冲毁,自有乡人倡议募捐重修,用碑文上的话来说,是“我等沐恩多矣,何敢袖手?”
当年秋后,以黄云桂、刘见美、刘华文、易友盛等十六人为纠首,倡议捐资重修杨泗庙,“捐者云集”,鸠工庀材之类,自不须提,当年冬日动工,越冬乃成,“庙貌堂新甚矣”。
如此“庙集腋而裘成,神得所而灵显”之盛举,自然要将捐资者名录刻碑留存,以不没其善行。在介绍完重修杨泗庙之缘起后,碑文之后并附捐资者名录,十六名纠首之外,尚有百余善士名录,诸多生活细节,亦在这份名录里露出端倪。
善士名录中,除个人名姓之外,亦有以商业经营场所名登记的,如某某堂、某某斋之类,这对研究清末民初株洲镇之商业历史无疑是极重要的一手资料,尤意外的是,堂、斋之外,亦有合和窑、禅和窑、人和窑之类以“窑”字附尾的商业主体,显是烧制陶瓷之所,其时醴陵的“湖南官立瓷业学堂”才将成立不过两三年,醴陵瓷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产业并辐射到附近的株洲镇。
除了列有捐资名录,碑文还附有开销名录,大头是人工材料费,共计一百七十六吊四百文,占入账金额二百一十吊四百文的八成还多;次则法事并酒席,共钱二十吊四百文,约占了总金额的近10%,想来当日的席面还是很热闹的;余则灰沙补底的小工,钱四吊二百三十文,大抵类同今日的地面凿平吧,想来,那时节这项工程是不纳入修庙的人工材料费之中的,算是装修吧;最后则是给刻碑人的劳务费用,包工包料,共八吊六百文。四项支出相加,恰好与捐资总额相符。
碑名:杨泗庙重修碑
材质:大理石
规制:长152厘米,宽55厘米
年代:清
现状:藏株洲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