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壮歌》的突破与坚守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戏剧评论

    张湘彦

    由茶陵县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创作的湘剧《云阳壮歌》入选第七届湖南艺术节新创大型舞台剧目展演,并于1月3日在株洲神农大剧院上演。该剧成功地感染了现场观众,他们用热烈的掌声表达着自己对这部剧的喜爱,更是表达着对茶陵革命老区的这片红色热土的敬意。

    《云阳壮歌》不是写当代英雄模范,也不是歌颂先进人物典型。当全剧落幕时,观众都知道了,这就是完完全全描写自己身边的普通民众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他们的心愿、心情、心声,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的一出戏。

    关于突破

    唱十送红军,知老区往事

    有关红军长征这段历史的文艺作品有很多,关于与红军惜别的老区人民,以及红军家属的故事却极少。大型现代湘剧《云阳壮歌》便讲述了这些故事;可谓以个体的“微型叙事”指向革命的“宏大叙事”。

    该剧的时间节点定格在1950年,湖南和平解放和湘西剿匪之后;它选择了昔日红军战士回归故乡的场景,用平实的笔墨,刻画出了老区人民包括红军家属这群人,他们用血与火、爱与愁来浇灌红军离开这十五年的往事。

    《云阳壮歌》上写重大事件、下说百姓生活,披露了时代大背景下那群人的生存状态。该剧真正让观众领悟到了,革命精神永在民间。

    该剧发生的地点是株洲茶陵。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席卷全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茶陵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之一,中国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府诞生地、湘赣省的重点县、模范县彪炳于世。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片土地上艰苦征战、力挽狂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有“茶陵牛”之誉的茶陵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演出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

    《云阳壮歌》选择了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的方式,刻画出玉姑这样一个形象:刚刚十送红军,立刻白匪进村;刚刚惜别爱人,立刻逃难离家;刚刚怀上孩子,立刻面临灾祸……谁来保护她,是同样是红军家属的霞姑、是把红军当作自家人的铁保。

    该剧在结尾处的舞台形式让观众耳目一新。春牛以家乡的米酒,敬献茶陵这片红色热土上所有为革命作出牺牲奉献的亲人们。

    “(唱)一杯酒,敬战友,我的同志们,

    想当年举火燎天同上井冈山。

    血海征程,呐喊之声犹在耳,

    硝烟散尽,你们人未还。

    (合唱)洣水波扬安魂曲,

    愿战友英灵,长伴云阳山。

    (唱) 二杯酒,敬铁保我的好弟兄,

    你的忠肝义胆撼云天。

    救她母女,慨然一诺千金重,

    将那泪痕伤疤斑斑点点作笑谈。

    (合唱)云阳壮歌歌一曲,

    留得了情暖春晖在人间。

    (唱) 这三杯酒敬父老我的乡亲们,

    谢你们凛然执着坚守年复年。

    巍巍云阳, 见证你们的牺牲和奉献,

    忍辱负重,将艰难困苦视等闲。

    (合唱)高擎手中旗,看万山红遍,

    换来这春风荡漾,朗朗晴天。”

    殊不知,云阳山下,走出了多少个春牛;解放之日,又只是回来了几个春牛呢?

    这样的戏剧场景,富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一台大型湘剧能够唤起观众对红色基因、红色茶陵的纪念与传承,让观众珍惜当前美好可贵的生活,无疑使该剧的整体格局和创作意义上升了一个高度。所谓壮歌,不外如此。

    关于坚守

    人心与人性,常情中绽放温暖

    玉姑怎么活下来的?千难万险的十五年,没有太多交代。此处,可以套用一句话——“解放啦!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虽然村里的人不理解玉姑为什么又找了男人,虽然背后总有人嚼舌根。但玉姑没辩解、救她的铁保也不分辨。他们用自己的坚守,守得云开见月明。

    一切事实在剧情快结束的时候水落石出。玉姑、春牛、铁保之间看似三角的恋情却无太多爱恨离愁,只关乎对于坚守的定义。情义之间,选择不是唯一,但坚守成为唯一。 这恰恰也是老区人民,在十送红军之后的坚守,是一颗闪闪的红星,在等待着满山开遍映山红的到来;这恰恰是一代红军家属,在惜别丈夫、守望在家乡、含辛茹苦的抚养着革命后代,所承担的一切。

    《云阳壮歌》不仅讴歌了茶陵人民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忍辱负重、前赴后继的壮举;而且把艺术表现的视野拓宽到了普通民众广阔的生活背景,触及为战争苦难所波及的那群人,包括红军家属们的情感世界。

    剧中人物那份真实真挚的感情深深打动着观众,剧情是生活化、人性化、通俗化的。霞姑苦苦守候的十五年,即使眼睛已经瞎了,却依然为心上人一针一线做着鞋子,在家中盼着秋林回家,这是一种催人泪下的爱情。铁保守着护着照顾着玉姑十五年,待春牛一回,便自愿离开,不让她为难,这是一种甘于奉献的大爱情怀。而春牛尊重玉姑的选择,大方祝福着铁保和玉姑,这种爱情让观众心疼不已。无论何种选择,他们其实都选择了为革命奉献一生,这样的选择与牺牲无疑是高尚的。

    该剧道出了当代戏剧艺术乃至整个文艺创作的一个核心审美理想——平民化和人性化。这不仅是对革命历史题材“高大全”式的英雄化模式的改进,更是对基本艺术创作规律的回归,同时也是对当代审美需求的积极创新。

    创新是文艺创作的生命。可以说,该剧是为舞台上关注百姓、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艺术探讨之路。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