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下千岛湖,山清水秀第一乡。这是人们对茶陵县桃坑乡山水的赞美。十月下旬的周末,我们一行到客家民居村——双芫村采风。
双芫客家民居村,是桃坑乡典型的保存比较完好的客家民居村落。房屋是黄泥抖墙,上盖青瓦,墙体厚实,冬暖夏凉,比较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双芫村也是茶陵县唯一入选全国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单。这里的居民为明朝、清朝、民国时期迁居的粤、闽客家后裔;客家火龙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粗犷率真;客家饮食,口感绵长;客家人勤劳朴实、重教崇文,人才辈出。这里名胜古迹众多,集福桥、韩仙二王庙、石峰仙、金岭栋、神龙洞等闻名遐迩;这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元宵节里赛山歌、元月十九敬观音、六月初六拜水神、九月初九点篝火。本地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就有不同的习俗:一出生很多人就要“刻像”“寄名”;女孩结婚时还有哭嫁的婚俗;还有葬俗,要进行“藏龙葬”。
我们到了双芫村部广场。放眼望去,这里群山环绕,满眼青翠,一栋栋黄泥抖墙青瓦屋点缀在青山之间,像金子在暖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路边清澈透明的溪流的水哗哗地流着。微风徐徐吹来,水面上泛起阵阵涟漪。大家深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刚才的疲惫,瞬间被微风吹散。
随着向导我们首先来到当地名人罗玉元先生故居。靠近溪流、在排房中间的罗玉元先生故居,为新建的三厢房砖混结构民居。罗玉元是退休军人,正师职、大校军衔,中国人民书画院副院长、国学经典书画院副院长。房内挂着他书法作品以及一些照片。
随后,我们又随村向导前往传统民居村落参观。暖阳普照,微风拂面。远远望去,只见群山之间,一栋栋黄泥抖墙青瓦屋错落有致,散落在山腰山脚处。在路边不远处左侧山腰处,一栋黄泥抖墙青瓦屋民居,坐北朝南。屋侧有古桂花树,枝条上开满了花,芳香四溢;古樟如伞似幔,遮天蔽日;屋前坪里、大厅里,干干净净。大家蛇行而上进入民居。向导介绍说,这是罗玉元先生的老宅,他母亲在这里活到103岁。世上常有千年树,人间难逢百岁人。村向导介绍说,这村里9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不少,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大家随意寻了栋三厢间民居参观。屋旁有一间厨房,屋内被柴火熏得黑黑的,瓦面上炊烟缭绕,但墙壁、地面干净整洁。我感觉这里环境幽静,空气清新,如仙境,似桃源。
后来,大家乘车沿着山路蜿蜒往上,来到村庄口的路边。右则有一座石拱古桥,名曰集福桥。集福桥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60多年,现完好如初。桥体上有碑铭记载捐款人姓名与建桥时间,桥下溪水潺潺,优美动听,犹如交响乐曲。桥旁一棵硕大的古楠树,枝繁叶茂,像卫士在守护。这里,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不觉已近中午,因为时间关系,大家不得不离开。随着经济发展,全国各地普遍掀起了“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新农村建设。但有些地方片面理解为新村建设,将传统村落及名胜古迹全部摧毁,大拆大建,统一模式,千村一面。传统村落荡然无存,乡村特色变味,乡土记忆尽失,乡风文明消亡,模糊了故园记忆。
比如我的老家,也是远近闻名的古村。据族谱记载,老房子是苏氏先人从元朝开始兴建,陆续建起一百多栋青砖青瓦徽派建筑风格的房屋,村民聚族而居。古坝、古渠、古池塘、古涵洞、古桥、古塔、古榨油坊、古石臼房、古乌桕树等名胜古迹众多。很可惜,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村民陆续拆毁了一部分。现在,古渠、古池塘、古涵洞依然存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其他的,都毁了。
很庆幸,双芫客家民居传统村落没有被摧毁。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