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永流传 ——记炎陵客家山歌非遗传承人尹秉华 罗遇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客家山歌非遗传承人尹秉华

    尹秉华教孩子们唱山歌

    客家山歌是炎陵县现存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民俗文化,是客家人用客家方言口口相传留下来的民间艺术瑰宝。

    炎陵客家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0%以上,客家人生活在风光优美的山野之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歌曲直接来自于日常生活的有感而发。歌词朴素音调动人,情感丰富形式多样,不仅艺术感染力很强,又非常接地气。一直以来,山歌伴随着他们的生老病死,是他们的集体乡愁。

    2009年,客家山歌成功申报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沔渡人尹秉华成为客家山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这位山歌收集大王在这件事情上非常执着,数十年如一日,跋山涉水地收集了一千多首客家山歌,通过旧曲新唱,改编创作了数百首富有客家民歌曲调特征的歌曲,整理和创作的有关客家山歌书籍就有4本。

    生在山中受熏陶,从小唱歌天赋高

    尹秉华1938年11月生于湖南省炎陵沔渡镇,已经83岁,但看上去精神矍铄,坐在家里的沙发上,非常热忱和自信地唱起了山歌。

    “一把芝麻撒上天(哪),我(客家方言读音为ai)有山歌万万千,南京唱到北京转(哪),到归酃县唱三年。(呜喂)”他嗓音洪亮,一听就是常唱歌、有歌唱天赋的人,他说:“这首歌用高腔,低腔、平腔皆可唱。”

    沔渡是山歌之乡,那时山歌盛行,镇上大多客家人会唱歌,尹秉华很小的时候就受到歌声的熏陶。尹秉华的妈妈是炎陵十都镇良田村人,家住在山顶一个叫老虎冲的地方,那里的人也爱唱,站在高高的山岗上,青山绿水八面来风,让人不禁要放声高歌。

    “客家人很会带孩子,我的奶奶背着我走在路上,唱着山歌,在高山上用高腔唱,在田野和林间就用中腔唱,我困了,或者哭了,她就低腔唱,给我唱童谣。”尹秉华对这些温馨的往事记忆深刻。

    “我的满崽你别叫(客家方言,意思为哭)哎,我来带你去看花轿……”他将奶奶吟唱的歌谣吟唱出来,眼里露出返璞归真的喜悦。

    1949年,尹秉华十一岁,村里打锣打鼓欢庆新中国成立,大人们唱着山歌,跳着舞,尹秉华作为一个听着山歌长大的孩子,也跟着一起唱,还学会了打锣打鼓和拉琴。这些经历,无疑都加深了尹秉华对音乐的热爱。

    1950年,尹秉华上学读书时,常去集市上听一个卖狗皮膏药的人唱山歌。他说:“那个人山歌唱得好啊,我们一群孩子经常围着他,听他唱歌,那时候我们跟大人出去干活,搞劳动,受家庭、社会、时代的影响,也爱唱歌。我是在山歌的海洋里成长起来的,山歌也成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数十年如一日收集整理山歌

    因为家境困难,尹秉华没有去读高中,而是去读师范,师范要求学生全面发展。1958 年,尹秉华毕业时音体美成绩非常突出,分到县二中(在水口镇)任教。

    水口是炎陵一个山镇,他当美术和音乐老师,同时还教历史,他喜欢音乐课。那时,他就在水口当地和业余剧团收集客家山歌和戏曲。

    1965年,尹秉华调到炎陵文化馆,后来一直在文化部门工作。这让他的一生与文化焊在一起了。他开始思索如何利用自己的长处和热爱将传统文化发扬和传承。借着自己在中学当音乐老师办乐队教孩子唱歌的经验,他觉得可以将所知所闻的山歌收集起来。这将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

    他不畏严寒,不惧崎岖,带着粮票走遍了炎陵所有的山村,到乡民家去了解每个地方的山歌,访问近千位老红军、老民间歌手,收集那些还在传唱或快要失传的山歌。那时的村路还没有通往家家户户,路面也不是水泥的,到了雨天就很泥泞,山路十八弯,走起来也非常费劲,70年代,他每年要翻过千余米高的“雷仙坳”去下村乡一两次,山路太高太险太难走,进去了就不想爬山回来。但有一个信念在心里,他只想将山歌一首一首挖出来。

    在搜集的过程中,尹秉华发现很多山歌已经被遗忘,而在年轻人那里,这项文化几乎断裂了,消失了,他们几乎都不会唱了,再过些年,当那些更老的前辈们去世了,也许山歌就会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大山之中。

    客家人勤劳,善良,多情,乐观,歌喉也清亮,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真挚热烈的情愫中,歌词曲调自然荡气回肠百转千回,因情感浓度的不同和基调高低不同,歌调也不同,听起来十分动人。

    “你唱一句我就记一句,你唱出来我就能把谱子记下来。”尹秉华说。基于乐理知识深厚,他能当场在脑海中将乐谱记下,再誊写到笔记本上。

    数年如一日的跋山涉水,让尹秉华的腿部留下了伤病,但这个付出是有意义的。“人活一世,总想给后代留下点什么,名利是浮云,只有留下有用的东西才不遗憾。”尹秉华说。

    通过努力,他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各种乐谱、歌词、歌唱者的资料,全都一笔一划记下来,资料和日记堆了一屋子。“我夫人问我,屋子里堆这么多东西,还要不要?不要就烧了,太占地方了。我说当然要留下,这可是珍贵的历史和文化啊,于是我一点一点整理起来。”尹秉华说。

    申遗成功,出书立著

    1999年退休后,尹秉华专门在家整理山歌,他要将收集而来的歌曲印在纸上,出一本书。

    “不能把这么好的精神文化财富丢了,要对它进行传承,我搞了一辈子文化,要把这个留下来。”他每天将心思扑在乐曲和歌词上,整理,分类,修改,遇到疑惑又是一遍一遍地去思考和查证,将歌名,人名对上号,将那些方言发音的歌词一个个写出来,遇到不知道如何表达的,就查字典。

    《炎陵飞歌》近四百页,内有各种题材和风格的客家山歌,歌词生动,歌曲优美。书中还附有编者尹秉华一些在文化部门工作的照片,以及个人论著、大事记、领导题词、创作心得等等,拿在手上两斤重,打开它,仿佛那一首首山歌从中飞出。山歌的内容题材和歌唱对象各种各样,类型包括情歌、儿歌、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娱乐与逗趣歌、叙事歌、酒歌、孝歌、学教歌、骂歌、耍歌、谜语歌,以及红色歌谣等,从那优美智慧又朴素传神的歌词中能看到客家人在语言上的天赋。其中最动人、最特别的当属情歌了,客家山人淳朴善良,年轻男女更是纯洁多情,在恋爱的年纪以山歌求爱,以山歌抒情,以山歌表达雀跃,思念,试探,羞涩,离别,不安或伤感的心情,这些作品无不展现了客家人热情善良勤劳淳朴的内心世界。

    “为这本书我倾尽全力,从下乡收集到整理,通过一些同仁的帮助,做成一本书,看到这些作品印在纸上,我才松了一口气,辗转数次,累得病倒了,三次晕倒,三次住院。”尹秉华说起这些辛酸又值得的往事,不禁有些伤感。

    2009年,客家山歌成功申报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尹秉华成为非遗传承人。这是对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热爱的认可和嘉奖。忆起往事,从不惑之年开始,尹秉华就立下了为山歌事业奋斗的决心,这既源于他对家乡炎陵的热爱,也饱含着对童年时听着家人乡亲们唱山歌的美好追忆,后来他又续编了《炎陵苏区歌谣集》和《炎陵县中小学客家山歌苏区歌谣传承教本》,《炎陵客家新民歌》等书籍,撰写论文10万余字,字字句句都是对文化的热爱。

    山歌永流传,深情在故乡

    炎陵客家山歌是客家人一生的写照,也是尹秉华生命中重要的事情,这份沉甸甸的乡愁令人动容,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文化工作者,一个山歌之乡走出来的人重视文化,重视乡情的绝佳体现。

    尹秉华已经八十多岁,仍对生活和喜欢的事情充满热情,谈起山歌如数家珍眉飞色舞。无论过去多少年,这精神文化的遗产都将流传下去,给后代带来深远的影响。当人们谈到客家山歌、唱起客家山歌,仿佛勤劳淳朴的人们正在山清水秀中歌唱。那纯朴的生活,优美的自然仿佛历历在目,我们从中看到那方土地上的人们是如何勤劳地生活和歌唱。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