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味深长的电视剧 《宰相刘罗锅》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剧评

    黎福清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有一段令人深思的插曲:老态龙钟的乾隆皇帝终究太老了,人老眼花,有时看不清东西,难免糊涂起来。一次,他在大臣朝拜的例会上,指着一盏宫灯说:“我感觉到这宫灯挂歪了。”众大臣明知宫灯挂得端端正正,但皇帝老子讲歪了,该如何是好?宫廷一片寂静。这时,善于察言观色、阿谀奉承的和珅凑上前附和着说:“皇上,这宫灯是挂歪了。”乾隆说:“那你把它拨正吧!”和珅拿着挂钩,左拨右拨胡弄了一阵,正挂的宫灯反被搞歪了。

    一段小插曲,滑稽而可笑。但笑过之后,闭目深思,感到事情虽小,意味深长。

    在人们的心目中,皇上的话是金口玉言,但是否就是句句正确?事实作了回答,不一定。说皇上金口玉言,句句真理,这是人为的结果,是统治者的需要。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知错认错、闻过则改的英明君主,汉武帝就是其中的一位。

    乾隆皇帝的功绩是不可抹煞的,但他到了晚年,不免糊涂,轻听小人之言,致使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落。在乾隆执政期间,有一位叫孙嘉溢的大臣,曾奏上“三习一弊”疏,他把历代皇帝常犯的毛病归纳为“三习”:即耳习、期心马。习惯听好话,习惯于下属的宿媚,习惯于大臣的顺从。长久下去会产生弊端:“ 喜小人而厌君子也”。皇帝常被小人包围,听不到真正的声音国事不免日非,势必低及统治。三习账发生在掌权者身上,是一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孙嘉溢的奏议,给乾隆敲响了警钟,可惜乾隆年事已高,身不由己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幸莫大焉!即使是圣贤,也难免有过失和错误,重要的是能够承认错误,改正错误。

    灯不歪,皇帝说歪了,面对上面的错误,作为下属该怎么办?这里有三种态度。一种装糊涂,不说话,不表态,以糊涂对糊涂。这种态度,倒也省去许多麻烦,且能保住乌纱,该有多好?难怪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出现,就行情看好,官人争相购买,大有洛阳纸贵之势。第二种态度是,看着上面的脸色办事,上面说黑的,他也说黑的,上面说白的,他也跟着喊是白的,似乎脑袋不长在自己的脖子上,像和珅之流那样。有时偶尔把主子的意图领会错了,他就扇自己的耳光:“奴才该死!奴才该死!”吹吹拍拍,见风使舵,阴谋诡计,祸国殃民!这样的人往往又能够飞黄腾达,官运亨通。要这样的人去拨弄宫灯,倒是把一统江山拨歪了。第三种态度是,敢说真话,实事求是。像剧中的刘墉那样。刘墉有个外号,叫“刘三本”,每次上朝,别人装聋作哑不作声,他却拿出三本奏折,如实反映民情,关心百姓疾苦,有时也揭露一些腐败。有些人不高兴,于是要算计他,陷害他,于是他的官位一降再降,从一品降到八品,最后摘了乌纱,打进大牢,险些掉了脑袋。

    刘墉是个驼子,北方人叫罗锅,外形不美,但他敢说真话、实事求是的优秀品德,受到老百姓的热烈赞颂。正如该剧主题歌唱的那样:“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刘墉在人民的秤盘里,自然显出了他的重量!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