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载体、战士颂歌、英雄成长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赵思卓

    《高山下的花环》是1984年由谢晋执导,吕晓禾、唐国强、斯琴高娃、倪大红等出演的一部影片。

    电影中经常会借用具体物象和来传递主题、表情达意。“具体物象”通常被认为“意象”,“象”指的是在影片中可视化的外在物象,“意”指的是作者在影片中传递的思想情感,“意象”则综合表现为作者借由物象传递内在情感。但“意象”并非“意”与“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相融合,生成集表面意义和内部意义于一体的艺术形象,在《高山下的花环》中,导演用视觉符号和身体意象来表现战士对战争的英勇与无畏,也表现了战士们对家人的情感羁绊。

    (一)拨浪鼓——感情载体

    拨浪鼓是影片中重复出现的重要意象,是梁三喜的媳妇韩玉秀来军队探亲期间,连队战士们用子弹壳做成送给韩玉秀的礼物。拨浪鼓本身是婴儿的玩具,赠送拨浪鼓也是寄托着战士们对梁三喜夫妇早日生子的祝福。韩玉秀恋恋不舍地离开部队返家时,将拨浪鼓拿给梁三喜,此时的拨浪鼓就成为妻子对丈夫的爱恋与不舍的感情载体,承载着韩玉秀对丈夫梁三喜早日回家的期盼,也寄托着早日怀孕生子的期待。梁三喜在部队中思念妻子时,也会摇响拨浪鼓,借由拨浪鼓传递自己对远在他乡的妻子与孩子的思念之情。战士们把梁三喜的遗物连同拨浪鼓一起拿给韩玉秀,拨浪鼓承载着他们的过往美好的回忆,也寄托着梁三喜夫妇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二)花环——战士颂歌

    花环这个意象与电影名紧密相关。花在影片中出现两次,第一次出现在韩玉秀探亲期间,她小心翼翼收集了捧花,却在拔河期间不小心被战士们踩坏了,她惋惜地整理好破败的残花。但第二天战士们采集了娇嫩傲放的花朵放在他们的窗前,韩玉秀不禁感慨“这里的人,真好!”粉色的花朵一方面是韩玉秀夫妇纯澈爱情的象征和投射,另一方面也是战士们细心善良的体现,不仅能够细心地注意到韩玉秀惋惜的神色,还采集了鲜花送到她的窗前。

    花朵第二次出现是在影片结尾处梁三喜的坟前,白色的花朵承载着家人和战友们对梁三喜的牵挂与不舍,这是对电影主题的隐射,也是对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礼赞与颂歌。

    (三)照相机——英雄成长

    影片中常出现的视觉符号还有照相机,照相机是赵蒙生的身份象征。进口相机在那个年代属于极度昂贵的奢侈品,但他的相机却只为自己和妻子拍照,即使战士们表现出想要拍照的请求,他也没有给战士拍照。此时的他是自私高傲、贪图享乐的高干子弟,下部队只是为了能够曲线调动,根本无心关注连队的生活。

    当梁三喜为了救他而不幸去世,他内心的良知开始觉醒,为过去的虚伪和懦弱感到羞愧,为没有给梁三喜留下照片而感到遗憾。梁三喜的去世让他重新认识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们的勇猛,在一次次的炮火中,赵蒙生从纨绔子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到影片的后半段,赵蒙生为了还清梁三喜留下的欠账单,愿意将相机出售。将相机出售的行为表示他已经与曾经的腐化的思想与骄奢的生活决裂,决心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四)人性之美

    在《高山下的花环》的电影意象构建中,导演将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民族文化的“象”贯穿电影始终,使其成为电影叙事、表情达意、传递情感和彰显文化的核心要素。这些意象元素不仅传递出影片独特的审美特征,也显露出含蓄诗意的意象之美。影片借助“拨浪鼓、花环、照相机”这些意象讲述了一个英雄的成长之旅,生动还原了具有人性色彩的军人形象,传递出“舍小我、成大我”的大无畏精神,激励着新一代的我们继续奋斗。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