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职院校数字人才培养模式 赋能数字乡村建设 王亮成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作出相关部署,指出要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全力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奋斗目标。幸福株洲,加快建设数字智慧株洲建设不可或缺。数字乡村建设,其势已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赋能数字乡村建设,数字人才是关键。数字人才是指具备信息通信技术专业技能和补充技能的人才,他们是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发展的“主力军”。

    人才的产生离不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适应数字化时代,培育创造型人才,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迫切问题。如今,我国现有的教育水平及结构与数字经济对于劳动力教育水平的需求不匹配,人才培养需要供给侧改革。创新是株洲的基因密码,株洲更应创新高职院校数字人才培养模式,赋能数字乡村建设。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培养数字人才,专业要创新。为产业发展建专业,专业一定要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一是人才培养要同产业相结合,企业和高校整合优质资源,建立新兴产业的数字化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重点培养顶尖数字化科技创新人才,促进数字人才的培养。二是打造开放共享的数字经济协同育人平台,鼓励高职院校联合数字经济领域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学院或大数据产业基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综合实践能力。三是组建行业精英、高校专家为主体数字经济师资队伍,共同参与数字经济课程开发、实习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工作,实现高职院校数字创新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所需创新人才的无缝对接。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培养数字人才,内容要创新。为技术发展改内容,高校教学内容应符合技术发展的规律。日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万。根据调研的情况,我市乡村数字人才缺乏,同样存在人才培育和引进难问题。如今,各院校面临人才培养的共性难题逐渐显露出来,如课程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院校缺乏优质数字化教学内容资源,教师缺乏数字化实践经验,数字化实践项目数量少等。一是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更好服务经济结构调整。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出新型业态的快速生长和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必然倒逼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不断优化调整,要统筹协调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把数字技术融入传统专业,促进传统专业建设提质升级。二是及时对接新兴业态,快速捕捉产业发展信息,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增设新的专业门类,促进新兴业态健康成长;根据未来产业发展走向,根据人们对高质量教育、医疗、养老等美好生活向往,开设增设相关专业。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培养数字人才,方法要创新。为能力提升找方法,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一是发展数字化教育。可以通过跨界和远程,拓宽学习思路,名师们可通过远程教育给偏远地区的青年人更多教育和启发;通过书本教育和远程教育相结合,启发更多边远地区青年人的思维;坚持教育和人才的兴趣相结合,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提高青年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兴趣;强调年轻人的创新,通过教育引导,发挥其在科学技术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的思想积极性与想象力。二是线上线下双线互动,推动数字经济在线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通过“互联网+”“智能+”等数字化教学模式,建设一批数字化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突破时空限制,与知名大学深入开展双边、多边合作,建立“云大学”机制,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联合国内外知名数字经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举办数字经济“云”论坛、“云”研讨,洞察数字经济最前沿的研究等。

    株洲职业教育资源丰富,要致力打造“职教名城、工匠摇篮”,创新高职院校数字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一批批“湖湘工匠”,让工匠精神闪耀株洲,为“制造名城”夯实浓厚氛围和坚实保障。

    (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