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元年,为啥有些孩子不舍网课?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几天前在电影院,我遇到三、四个男孩,大抵都是11、12岁。电影还没开场,他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我则坐在后面,有意无意地听。

    “双减”元年,不用小考、期中考了,孩子们清一色地开心;可众多培训机构关张了,寒假他们该去哪?孩子们似乎一时不适应生活“惯性”的改变。他们的聊天让人有些意外,因为他们分享着自己上网课、上课外培训的趣事,回忆他们和网课老师、培训机构老师的有趣交流,更对曾经的网课和培训班表示念念不舍。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阳光快乐的童年,而不是成为“小眼镜”“小胖墩”,甚至埋下心理疾病的隐患。但此前,在各种力量共同制造的“焦虑环境”下,不少家庭都无奈地投入到损害健康、增加负担、扰乱生活的“教育军备竞赛”。从这个层面上说,党和国家出台的“双减”政策,以强有力的方式改变个人无法改变的“焦虑环境”,是最符合孩子根本利益、最符合教育目标的重要方向,也是国之大者、家之大计。

    但国家推行“双减”,一批家长貌似不完全领情,不少孩子至今也依依不舍线上、线下培训,这样的“悖论”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无法免俗,我的两个孩子,曾经也上了一些网课,参加了一些培训班,比如英语、数学等。但跟有些家庭不同的是,这些课程,都是孩子们自愿上的。我在一边也有观察,确实,那些课堂氛围活跃,讲究互动,有动画,有故事,有合作,有比赛,有分享,有奖励,孩子上课的状态的确不错。我们或许可以说,线上、线下机构将孩子们视为客户,为抓住客户他们自然要煞费苦心,但客观而言,这又何尝不是读懂了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通过有“心机”的设计,激发孩子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呢?

    如今,线下培训机构没有了,线上的网课也渐行渐远,假期里的孩子顿时失去了主心骨。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孩子是最有学习原动力的那一群人,没有一个孩子会拒绝有趣的学习,更没有一个孩子天生是学渣,天生就厌学。在他们初入学习大门的义务教育阶段,尽量实现“寓教于乐”,引导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喊了多少年的“寓教于乐”“自主学习”,在商业化运营的培训机构得到一部分实现,不能说是对学校主流课堂的一个反讽,但确实应该是一种鞭策。我们的主流课堂,怎样才能一改森严刻板的面目,变得有趣起来,生动起来,活泼起来,如何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有机参与,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是值得每一家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像一块磁石,以自己有趣而丰富的生活吸引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才会像磁石一样具有吸引力。”课堂,无疑是学校生活最核心的场景,如何让课堂变得“有趣而丰富”,主流教育界应该借鉴部分培训机构的有益尝试,并有理由、有责任比培训机构做得更多更好。

    不可否认,此前,部分学校课堂受“分数指挥棒”掌控,其森严刻板面目拒学生于千里之外有复杂的成因。但我注意到,此次国家实施“双减”政策,对教育方法、教育目标等也进行了系统性调整。事实上,“双减”带来的改变,我已有所感受,比如我一年级孩子的数学课堂,引入了不少数学游戏,五年级孩子的语文作业,出现了用连环画绘制喜爱的童话故事等等。

    让孩子回归校园、让学习回归学校、让孩子们在校园内学足学好……“双减”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或许仍需要一段时间,但我相信,只要国家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抵达那个最理想的愿景。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