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弹词慰心灵
一
人说长沙有“弹词大王”彭延昆,属于远近闻名的“活化石”,你可知道株洲曾有过著名弹词艺术家郭德生?
郭德生,男,1932年生,荷塘区荷塘铺乡太阳村人。自小仅读过三年书,以唱“夜歌”闻名于乡里。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即在省城《群众艺术》杂志发表处女作《翻身农民闹春耕》,本地村民经常慕名请他演出。他身穿补丁衣服,脚穿草鞋,怀抱月琴,神气演唱:“共产党来把田分/毛主席是大救星/种田人有了禾镰子/穷人翻身做主人/今年头回把田作/大闹春耕最要紧/急坏了上屋张大爹/愁煞了下屋李后生/没有耕牛怎耕田/耙头翻泥来不赢……”直白地描述,衷心地吟唱,把百姓的心儿唱暖了。
郭德生始终坚持“来于生活,高于生活”,我手写我心,我口唱我曲,边走边写,边写边演,为足下的土地和伟大的时代而歌。由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演方便,大受农民群众欢迎,被誉为“用锄头挖出来”的弹词艺人。他的唱词极富生活气息,语言通俗,形象生动,易于传唱,让观众入脑入心。
从1952年至1956年,郭德生共创作弹词110多篇,约30万字,分别受到郊区区委、市委宣传部、市人民政府文化科的表彰和奖励。1958年,他调入市文化馆专事创作,后自愿调入一家小工厂,找回了创作乡土作品的“灵感”与“沃土”。60岁退休后,回到了太阳村老家。古稀以后,仍笔耕不辍,用深情的弹词之作,抚慰着乡亲们的心灵。
“金钩山”地名的来历
二
辛亥革命年间,田心东门出了个“白帖”诗人汤四。诗人身穿青布长袍,留一撮山羊胡子,年近五旬仍爱管闲事,见不平之事,专写讽刺诗,在白纸上用三寸羊毫,一挥而就,常于风高月黑之时将白帖诗贴于被讽刺者的家门,让其大惊失色,又做不得声。
比如:汤四对“小丈夫”和“童养媳”一事的针砭:“十八姐,嫁了个五岁郎/新郎公夜夜尿湿床/气得开他三耳光/你做儿子我做娘。”他的诗既得罪了大富豪,也得罪了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最后在田心呆不下去了,于是悄悄搬到晏家湾一座山中隐居。
有天,他去赶集,遇到一叫“铁钩栅”的公子哥。“铁钩栅”父子收租小出大进,故乡亲们恨之骂之。“铁钩栅”见汤四,便问:“贵府乔迁何处了?可还写白帖?”汤听之,咯咯大笑,念诗一首:“笑面郎(狼),肠子弯/七扭八拐的铁钩栅/你呷的是收租饭/你屙的是元宝丹/你的铁钩会锈断/快来找我兑付金钩栅。”对方信以为真,寻到山上来问,“金钩栅在哪?”汤四朝山上的树一指:“你摇吧,就会掉下来。”结果,铁公子去摇树,摇得一树鸟粪落下来,臭得抱头乱窜。故事流传开来,人们认识到,凡是贪财之人去摇金钩树,只能摇到一身鸟粪,贫苦之人去摇就能摇出一座金钩山。后人便把汤四隐居之山叫金钩山,直到如今。
活色生香的“赞土地”
三
旧时,在荷塘区地域盛行“赞土地”“送财神”。过大年时,民间艺人口袋里装满了用红纸印制的财神菩萨,手里拿着“殿锣子”,用一块宽宽的竹片在锣上敲。词曰:“天是父,地是母/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面貌高/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唱词颇有《增广贤文》之意味,教人行善忌恶,以己度人。听赞词的主人,或给一吊铜钱,或抓几只鸡蛋,唱者便躬身作揖,道声:“恭喜发财!”1949年以后,荷塘地域逢年过节时,仍盛行贺新年,闹元宵,形式多为“地花鼓”和“骑竹马”。仙庾岭一带尤其喜爱唱花鼓、玩龙灯。
朗朗上口的《月亮粑粑》
四
《月亮粑粑》虽是一首儿歌民谣,但求索来历,却是从唐代流传至今,从城市流传至乡村,其间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文化传承说天翻地覆,也不为过。据“非遗”工程相关专家介绍,至今,生活在仙庾岭、荷塘铺、金钩山、戴家岭、桐梓坪、龙头铺的老人都会唱这道土语儿歌。词曰:“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爹爹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绣花/绣个糍粑/糍粑跌到沙河/变成一只蛤蟆/蛤蟆伸伸脚/变只喜鹊/喜鹊树上溜/变只斑鸠/斑鸠咕咕咕/和尚呷豆腐/豆腐一蒲渣/和尚呷粑粑/粑粑一蒲壳/和尚呷菱角/菱角溜溜尖/和尚望哒天/望天望到黑/道师来搭白/搭白来诊病/走路统那个统/统那个统,行寻个行/月亮进哒门。”全歌采用“顶针”修辞手法,一顶到底,童趣横生。尽管时代在变迁,环境在转换,语言在变化,风俗在流变,然而,每人都有个难忘的童年,每人心中都有一首难忘的《月亮粑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