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口区:激活人才“引擎” “领跑”乡村振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省级科技专家(左一)在三旺村指导种植龙牙红百合。邹怡敏 摄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邹怡敏 通讯员/王婵 伍新林 郭倩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渌口区深入贯彻中央、省市相关工作精神,加强党建引领,在乡村人才培育选拔、发挥专家引领作用等方面下足功夫,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涌现出一批会带头的“兵支书”、高素质的“新农人”、善经营的“农创客”,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1

    优化基层队伍

    赋能乡村建设

    过去,龙门镇果田村村支两委班子纷争不止,人心涣散,村里发展停滞不前,一度成了“落后村”。2017年,在外经商的赵正权在镇党委的号召下,选择回乡,后成功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5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建起6800亩种子繁育基地和2万亩优质稻种植基地,还有一个日产精米100吨的大米加工生产线。村里的佳家生态农业成了“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长期提供用工岗位30个,每年新增临时性用工日2万个以上,辐射带动农户2000户,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今年,赵正权还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2021年度农民教育培训“百优保供先锋”,湖南省4人上榜,他是我市唯一入选人员。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重在选好“领头雁”。近年来,渌口区采取定向培养、能人回引等办法,及早发现、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将跟党走、有经济头脑的优秀能人选进村“两委”班子,让懂农业的本村人、爱农村的外村人、爱农民的基层干部在一线发挥光和热。

    党建引领,一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样板美丽乡村涌现,浦湾村获评“全国文明村”,横江、堂市等村获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官塘、花冲、朱亭等村获评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区村集体收入“空白村”全部摘帽清零,其中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50个,10万元以上的村26个。

    2

    巧用专家资源,服务产业发展

    “课程通俗易懂,还教了直播带货的技巧,很实用。”12月1日,渌口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班开课,该区60多名农业技术能手,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接受省市农业专家和电商专家的“充电”,大家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回,收获颇丰。

    推进乡村发展,优质高效的科技服务具有支撑引领作用。渌口区委组织部牵头,会同农业农村局、畜牧水产中心、科工信局等部门,深入乡镇调研,收集科技需求,邀请到省农科院、湖南农大等省内和市、区资深专家,组建了133人的科技专家服务团,为我市县区中最大规模的专家服务团,提供集中培训、现场指导、远程指导等服务。该区积极组织本土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南工业大学采用芽变育种方法培育出特早熟新品种——“龙牙红”,获国际百合新品种登记证书。在专家的帮助下,古岳峰镇三旺村的三旺现代农业科技公司流转农田试种“龙牙红”,实现亩产1750公斤,无一株病害,带动90户村民增收。

    省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高粱专家、三区人才曾贤杰把高粱科技成果应用到龙船镇,向石鑫家庭农场王水良倾囊相授高粱种植技术、加工技术、酿酒技术,如今,石鑫家庭农场可年产高粱酒30万吨,还获评全省“100佳家庭农场”。

    一个个“身怀绝技”的专家教授,深入渌口田间地头、工厂企业,传授新技术、提供金点子,有效提高了当地群众用科技手段致富的能力。为激励科技专家服务基层,2021年该区评选出科技专家服务团科技示范10个,区财政将提供30万元对科技示范基地进行奖励。

    3

    挖掘本土资源,培育振兴“主力”

    11月底,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公示了2021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拟入选名单,我省18人入选,渌口区的彭威成为我市唯一入选人。

    彭威是土生土长的渌口人,2010年,他带着在外打拼累积的资金回乡,成立农业合作社,建起田园山庄。2017年,该区在田园山庄设立“非遗”传承示范基地,5个市级“非遗”项目入驻。彭威抓住契机,建设农耕体验区、手工体验区、种子博物馆等项目,打造生态研学旅行基地,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增收,他也获评“湖南省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

    在渌口,像彭威一样的致富能手还有不少,他们对周边群众发挥着显著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已经或正在成为农村最有潜力的创业资源、最具活力的市场开拓主体。该区积极贯彻落实全市“人才30条”政策文件精神,充分挖掘本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乡村“双创”人才等资源,培育壮大乡村振兴“主力”。

    该区农业农村部门对农村致富带头人的数量、生产经营状况、带动农户情况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全面摸底,建立健全人才档案,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政策指导和行业管理,引导帮助他们在经营规模、生产档次方面上台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同时,利用本土种养大户等人才资源,将农民教育培训下移到田间地头,通过手把手指导,培育更多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具备先进经营理念的高素质农民。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