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叶、中药材的蓝海,株洲如何破浪前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茶园里的丰收景。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王军 提供

    茶园里的丰收景。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王军 提供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王军 通讯员/尹照

    12月15日,醴陵市均楚镇周坊村,山风裹着阵阵寒意,在长满茶树的山谷兜兜转转。在茶树涵养养分的季节里,湖南思乡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茶农们,忙着给茶树修枝整形、除草追肥。

    就在当天,我市召开打造优势特色茶叶、中药材产业交流座谈会,在这场“头脑风暴”中描绘产业发展路径。

    有无优势?差距在哪?怎样“突围”?各方观点交织,各种思维碰撞,能否掀起阵阵株洲农业雄风,我们拭目以待。

    1

    优势:沃土深根、文化渊源,硬核!

    如果一座城市有代名词,株洲与工业靠得最紧,是名扬全国的工业重镇。

    当视线聚焦到农业,我们的家底并没有这般光鲜,但也并非“一穷二白”,茶叶和中药材是株洲的优势。

    先看茶叶。株洲处在北纬25至30度,是黄金产茶带,境内丘陵山地以红壤为主,适合高品质茶树生长,这是上天给的禀赋。早在唐代,茶陵就是三大产茶地之一,明清时期株洲茶叶经茶马古道出口国外,景阳山茶、六通庵茶、天堂茶享有盛名。

    抢抓我省“发展湖南红茶,打造千亿湘茶”的机遇,我市跑出了株洲红茶加速度。目前,全市茶园面积近14万亩,茶叶总产量达8300吨,从业人员近2万人,拥有茶业生产经营主体80多个、茶叶注册商标24个,“茶祖·三湘红”“洣溪茗峰”等一批茶叶品牌脱颖而出。

    “海拔最高的茶园在株洲,首个亩产量过千斤的茶叶基地也在株洲。”从事茶叶生产研究36年的茶人刘月球细数株洲优势,罗霄山下的炎陵、茶陵还分布着大量古茶树,茶与瓷和融合、茶与文旅的交汇,都具备地方特色。

    再看中药材。茶陵白芷,是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的地理标志证明产品,1987年出版的《全国土特产大全》中,“茶芷”名列白芷榜首,其种植历史距今已有2000年,是芷类之中的上品。位于炎陵的大院农场,野生中药材种类繁多,历史上大院农场曾是湘、粤、赣药材集散地,药材贸易十分繁荣。

    更涨士气的是,株洲有涉及中医药产业链中生产与加工企业18家,千金药业还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此外,炎帝生物、健坤农业、大豪药业等,拉长了中药材产业上下游产业链。

    “尤其是被称作茶祖和药祖的炎帝神农氏,就安寝在炎陵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艳娟自豪地说,无论是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株洲发展茶叶和中药材产业,都更加“师出有名”,也顺理成章。

    2

    差距:标杆企业、拳头产品,寥寥!

    找到了发展两大产业的根和魂,我们还要问问做得够不够。

    目光回溯到今年4月20日,“中华茶祖文化节”在炎陵举办。株洲以茶会友,邀请全国各地茶人相聚于此,品尝“花蜜香、甘鲜味”的株洲红茶。株洲有了一个全新的称号:湖南红茶核心产区。

    会议间隙,记者采访了前来参会的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唐建初。“虽然红茶产业遍地开花,但与省内其他地方掰手腕,株洲还显得弱了点。”他举例说,湖南湘茶集团2019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67亿元,安化黑茶、保靖黄金茶等,在市场上也是风生水起,名头盖过了株洲红茶。

    翻看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2020年销售收入统计表,记者发现排名第一的茶企也仅过8000万元,大部分企业维持在2000万元左右,12家企业年总销售收入为4.45亿元。一对比,还不到湘茶集团的零头。

    有情怀的茶人,想要奋起搏一搏。从2011年返乡创业至今,茶陵人刘雪文一直在茶园里摸爬滚打,从最初的150亩荒地,到如今打造标准化茶叶基地950余亩、开发野生茶面积3000余亩、建成两家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可越往后,他越发感觉向前迈步“心有余而力不足”。

    “想到周边流转土地,适合的难找;想扩大加工建设用地,繁琐的审批资料和手续让人却步。”刘雪文坦言。

    湖南思乡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易思则说,没有广告投入,就没法扩大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进而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但联系发展实际,“不得不将资金投入到生产设备的改造升级上。”

    种种迹象表明,株洲茶叶基地分散、标准化程度偏低等,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市农业农村局一份验收考核报表,今年我市要新建高标准茶园1.6万亩,但反馈结果显示符合标准的茶园仅7300余亩,其他多为农户零散种植,没有形成良好的规模效应。

    中药材产业同样面临品牌叫不响、企业辐射弱的现状。

    厚朴、栀子、钩藤、白芷等,是我市种植的传统中药材品种。但受药材市场价格波动和种植效益较低等因素影响,相关产品种植面积不断萎缩,在省内没有具备一定影响力的中药材品牌。“种一亩中药材的成本,从2500元到5万元不等,如果市场不给力,到了种植户手里就是烫手山芋。”一位中药材种植大户说。

    表面上看,株洲18家涉及中医药产业链中生产与加工企业,按理说对中药材原料需求大,但很多原材料并不适合在株洲本地种植。

    缺乏标杆企业,缺少拳头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反噬着产业发展,这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3

    破局:顶层规划、匠心培育,妥当!

    尽管前路漫漫,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尤其难不倒饱经风雨的农人。

    农业产业的培育,注定是个漫长的过程,有了根基才有前进的资本。

    事实上,经过多年悉心培育,株洲的茶产业已经蓄势待发。眼下,株洲红茶的发展路径已然清晰,即以茶促旅,以旅兴茶,打造“一红一福”,即“茶陵·茶祖红”和“炎陵·神农福”两个区域公用品牌,建成罗霄山脉为代表的株洲红茶产业基地,到2028年基本实现全市茶叶种植面积30万亩、产量3万吨、综合产值100个亿的目标。

    伴随而来的,还有相关政策和资金的加持。从2021年开始连续3年,市级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支持茶旅产业的发展,并全面整合涉农资金,优先用于茶旅产业的开发建设。这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湘赣边区域合作,茶叶成为重头戏。目前,全市茶叶企业中有8家“湘赣红”授权企业品牌,8家“湖南红茶”授权企业品牌,“茶陵·茶祖红”和“炎陵·神农福”两个国家地理标志品牌申报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这是强而有力的支撑。

    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在生产上追求规模化、标准化,投入上强调科技化、信息化,销售上注重市场化、品牌化,这种用工业化思维抓农业产业的思路,在会场被一次次提及。

    比如,与科研院所合作,尽快制订“茶陵·茶祖红”和“炎陵·神农福”的生产标准体系,研究制定标准化加工技术,筛选推广品牌茶叶的优良品种,成为茶人们最朴素的心愿。“有了标准,就有了竞争的底气,就有了发展的勇气。”湖南龙灿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蔡锦然说。

    对于尚在起步阶段的中药材产业而言,做好顶层规划无疑是重中之重。

    根据《湖南省中药材千亿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的中药材区域(产地县)布局,株洲属于罗霄山脉中药资源带,包括攸县、炎陵、醴陵、茶陵等。这一地带自然环境、产业基础各有不同,可选择1到2个品种试点,通过建立种苗基地、示范种植基地、产品精深加工等,逐渐培育具有县域特色的中药材品牌。

    事实上,以千金药业为龙头的制药企业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如果在功能性食品、药膳产品、保健品等系列中医药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与本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结成利益联盟,让第一产业“接二连三”,或许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梳理株洲茶叶和中药材的光辉历史,我们感慨“起了个早场赶了个晚集”。但有个词叫后来居上,集中精力攻关这两大优势产业,株洲未尝不能弯道超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