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福亭晏传拓”的 百年传承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非遗

    周蒿

    一张生宣,几经浸染;一抹淡色,数度拍打。这看似简单的技艺,却传承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记忆——传拓艺术。

    传拓又称扑拓、椎拓、捶拓、拓印,是以纸和墨为材料,把刻、铸在金石器物上的文字、图案、纹饰等拓印在纸上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技艺,但凡历史、地理、民族、民俗、建筑等,都可以从传拓技艺中找到有益的灵感。

    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前人的基础上,白石港首富沈古老自创了独特的拓印技术,1941年,沈家后人沈传明捐资,在白石港街背后的福亭晏山坡上,盖了一所福亭晏小学,学生们除了习文练武,还在此一起学习传拓技艺,“福亭晏传拓”因之得以弘扬。

    如今,福亭晏小学已成历史名词,但“福亭晏传拓”技艺,仍在沈家一代代传承人手上绵延不绝。

    传 承

    传拓,是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创造出来的物件复印技艺,也是中国古代复制和保存文献资料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幅好的传拓作品,需要达到图文清晰、墨色均匀、墨不透纸、拓片完整、气韵生动等要求。在继承先人的基础上,沈家在拓印上有自己的绝活。

    传统拓法中,“扑拓”和“擦拓”是运用最多的拓法,沈家将其合二为一,使得拓片纹理清晰、墨色均匀。“蝉翼拓”法也是沈家善用的技法,用淡墨轻拓,使拓片墨色轻如薄翼。对浮雕、造像的传拓,沈家用墨轻重有别,较好地复制了原石的风格,具有平面上的立体之感。

    生在传拓世家,“福亭晏传拓”传承人沈勇引以为荣。他的父亲沈建勋从小就在福亭晏小学读书并学习拓印技艺,父亲在爷爷和太爷爷的影响下,又将拓印技艺传于沈勇,让拓印在家族得以延续。

    拓印没有系统的学习方法,都是经过每一代传承人的口传身教,一招一式地练习,靠自身的悟性和学习中得来,自记事时起,沈勇就看着父亲和爷爷在屋里拓印,桌子上满是各式各样的刷子、拓包,见年幼的沈勇来了,父亲经常会招呼一声,“来,拓一张看看”。

    一块碑刻,拓几遍十几遍才算入门,在练习的过程中,有很多碑刻会反复拓印50遍以上,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在父辈的熏陶下,年少的沈勇逐渐领会到了“福亭晏传拓技艺”的精髓。

    “桀骜不驯”是沈勇留给人的第一印象,他是湖南省“哈雷摩托车”授权经销商,好动,爱刺激,曾驾车横穿“死亡之海”罗布泊,参加环塔克拉玛干沙漠越野比赛,到世界很多地方挑战极限速度。但无论走到哪里,他心中始终不曾放下拓片。

    不管在外面玩得多疯,只要一坐在拓印桌前,心就静了下来。沈勇介绍说,传拓是个细致活,一张拓片有时候需要伏案敲打几百上千次,而且力度要非常均匀。拓墨的力量也要精确掌握,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而为了使拓片层次分明,传拓时,通常还需要上三到四遍墨。一遍打底、两遍优化,第三遍查缺补漏、突出重点,如果不满意再上第四遍,第五遍……依次渐进,层层加深,直到拓纸呈现出黑白分明、乌黑发亮,字口清晰的效果。

    不只自己拓,他还要求自己的学生专心学习传拓技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体会沈家修身齐家报国的家风。

    抢 救

    “千百年前的古物,特别是石刻类文物,在经历了日晒雨淋后,刻石上的文字图形早已遭到外界的剥蚀,更有甚者遭兵燹焚毁而致完全湮灭。”在他眼中,拓片就是“会说话的文物”,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够看到很多珍贵真迹的风貌,全靠流传下来的拓本。

    作为株洲市(拓印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沈勇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的石碑真迹。

    2021年初,他得知曹植所书“景山邂逅洛神处”石碑出现在洛水境内,便连夜驱车十多个小时抵达此地,得见真迹,激动不已。他也曾在益阳白鹿寺待上一周时间,将300多块石碑一一拓印,每张拓片都需要近千次的敲击。

    贺兰山东麓的古代岩画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的生活场景,分布在绵延600多米的山崖石壁上,为此,沈勇只得架着高梯,嘴里叼着刷子,两只手不停按压宣纸边角,使其紧紧附在凹凸不平的石壁上。但偶有大风一吹,纸张被吹开,前面的工作就又白费了。如此往复多次,最终才能成就一张张纹理清晰的作品。

    拓片也讲究“名碑名拓”,但如果操作不当,拓印时可能会对文物造成损伤。他在上纸过程中,坚持不使用白芨水、浆糊水,而是直接用清水,并采取“扫纸入凹”的上纸方法,尽量不给石碑造成伤害。

    沈勇还收藏有一张颜真卿《多宝塔碑》的清代拓片,这是从家中箱子里找到的,由于年代久远,纸张已经受潮风化,残破不堪。他将其托专门从事古旧字画修复三十多年的肖文中老师装裱。肖文中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恢复其原貌。

    祖辈传承加上几十年的传拓收藏,如今,沈勇收藏着全国各地三千多张拓片,其中石碑拓为多,大部分都是当地名碑,每一篇碑文都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其个人拓印也达到每年200多张,一篇篇碑文的现世,为抢救、挖掘、传承和弘扬我国古老的碑拓技艺,作出了他应有的贡献。

    创 新

    在株洲,乃至于湖南省,拓片技艺传承人以及拓片爱好者不是很多。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拓印技艺,走近“福亭晏传拓”,今年上半年,沈勇在石峰区文化馆二楼的陈列室中,展出了他十几幅“得意之作”,还有各式各样的拓印工具和天然矿石颜料等。

    “传的是历史,拓的是情怀。”沈勇说,传拓是一门让传统文化与文物“活”起来的技艺,是集金石学、考古学、美学三位一体的独特艺术形式,以前,很多小学生连拓片是什么都不知道,通过展出,更多人认识并了解到了这门古老的艺术。此外,他还经常受邀到学校开展讲座,为传拓艺术走进校园不断努力着。同时,他也在琢磨如何将“福亭晏传拓”技艺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各国人们能学习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国历史。

    在先辈的基础上,他刻苦钻研“彩拓”技艺,将用于唐卡画上的天然矿石颜料用于平时的拓印上——我们一直以来接触的拓片,大多是墨拓,成品为黑白——使作品颜色更为鲜明,保存时间更加久远。

    在拓片的内容上,他也大胆尝试,适应现代人的需求。他曾尝试将传统的婚书与拓片相结合,让更多年轻人认可,接受并爱上拓片技艺,一经推出即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

    沈勇还计划在株洲开办一家拓印研究院,面向年轻一代,同样起名为“福亭晏”,作为太爷爷沈传民开办福亭晏小学的一种延续。“我们不仅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更要研究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对于这份非遗传拓文化的振兴,他雄心勃勃。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