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给患者“最好”的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工作中的易小平(左一)。 通讯员/供图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刘琼

    通讯员/陈恺祺

    一个人究竟可以多热爱他的事业?市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易小平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答案。

    为了给患者“最好”的治疗方案,他甘愿冒险;为了抗击新冠肺炎,他一次次白衣执甲,奋战在守护百姓健康的最前沿。

    甘愿冒险,为患者找到病因

    “易主任,感谢您救了我妈妈的命!”12月9日,在市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一名男子将锦旗和鲜花送给了易小平。

    原来,该男子的母亲曾因结核与肺部感染住进市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一开始,医生使用了各种治疗手段,他母亲的病情却不见好转。

    “做个纤支镜检查,必须尽快找到病因。”经过反复考量,易小平提出了一个冒险的建议。

    此时,患者的氧合并不好,给她做纤支镜检查,意味着要冒极大的风险。

    “做可能有一线希望,不做患者就只能等死了!”易小平说,为了和死神“抢人”,他甘愿冒险一试。

    征得家属的同意后,他为患者进行了纤支镜检查。很快,他发现了病因并对症下药。治疗半个月后,这名患者康复出院。

    “如果失败了,你可能会惹上麻烦,为何这么冒险?”事后,有同事不解地问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们要做的就是治愈患者,不能因为怕担责就

    畏首畏尾。”易小平答道。

    由于家中多名长辈是医生,受他们的影响,易小平自幼便立志救死扶伤。从医后,他便一直在这份热爱的事业中耕耘。

    想给患者“最好”的

    有人说,易小平是个矛盾的人。

    每天早上查房时,他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和科室成员谈论事情时也总是语速极快。

    可到了患者身边,他却像变了个人,说起话来轻声细语,检查时也格外耐心仔细。

    “这些患者大多处在生死边缘,我必须把‘最好’的给他们。”易小平说。

    什么是“最好”?对他而言,“最好”意味着要把最有效的时间,最有效的资源用在最有需要的患者身上;“最好”就是要抢抓最佳的治疗时间;“最好”就是要给病人最适合、最贴心的医疗服务。

    因为对“最好”执著,易小平在管理科室时显得分外严苛。

    “在重症医学科,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也许,一位患者上午还在与你谈笑风生,下午就突然不行了。”易小平说,为此,他反复和科室的医生强调:“没有突然发生的情况,只有没有及时发现的问题。”

    为了提升大家的专业素养,他总是找各种机会将团队成员送到上级医院进修。日常工作时,他会把普通查房与教学查房相结合,同时手把手地教授抢救技能。

    这些年,在他和团队的携手努力下,将一条又一条宝贵的生命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两次抗疫,他说这是医生的荣光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这是易小平对自己的要求。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易小平立马报名支援株洲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

    “当时,大家对新冠肺炎都不了解,也没什么把握。”易小平说,作为一名医生和党员,他知道自己必须冲在最前线。

    刚到定点医院没多久,易小平就碰到了一个棘手的病例。

    这位患者姓余,65岁,由于本身就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病,入院后3天就出现病情恶化,转入重症监护室。

    “当时,她的血氧饱和度为80%,随时可能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呼吸骤停。”易小平说,经过专家组讨论,他们决定为余奶奶进行气管插管和俯卧位治疗。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余奶奶的氧合刚得到改善,她又出现了代谢性碱中毒。为此,他们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为老人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最终,经过50多天的治疗,余奶奶治愈出院,成为我市第二位从ICU转出的新冠肺炎治愈者。

    今年7月,新冠肺炎疫情再度来袭。这一次,易小平作为志愿者参与核酸采集工作。正值炎炎夏日,每天,他会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挨家挨户地为居家隔离人员采集核酸标本。每次工作结束后,他的衣服早已湿透。

    “很累但是值得!”易小平欣慰地说,白衣执甲是他作为医生最大的荣光。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