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彦予
走在株洲街头,在交叉路口、斑马线旁,随处可见穿着马甲制服带着红袖章的文明劝导志愿者,他们在寒风中协助维护交通秩序,引导行人、车辆有序通行,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今年是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表彰年。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称号是一座城市的“品牌”,它既是对城市文明程度的认可,也是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金字招牌”和战略资源。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是城市文明点滴涵养的过程,需要城市管理、政务服务、交通秩序、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生态环境、医疗卫生等方面共同努力。
制度其表,精神其里。整洁的环境,有序的法治固然是文明城市所需的基本要件,然而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还体现在崇德向善的风尚,社区的人文关怀,以及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幸福感、成就感、获得感等精神层面。
上周,芦淞区枫溪街道七斗冲社区的少数民族居民欢聚一堂,快乐地打起糍粑暖冬。当地除了汉族居民,还汇集了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回族、瑶族、壮族的322名少数民族居民。多民族聚居,让这个小区居民的生活多姿多彩。在株洲茶陵县下东街道,99岁老人谭件生家四代同堂,共有家庭成员56人。只读了2年书的谭件生,立下了“孝为先,和为贵,勤为本,学为恒”的家训,家族中20人考上大学。
孝老爱亲、助人为乐、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这些都是我们身边平凡人身上迸发的崇高文明风尚,也是株洲人民涵养的文明价值。他们润物无声,但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见贤思齐,是我们城市文明的“里子”。